任尔东西南北风!胡乔木指出,对毛主席的评价应采取谨慎的态度,既要实事求是,又要顾全大局。这个大局就是党的团结、全国人民的团结、党和国家的前途。他指出,对毛主席怎么提,"这对全党、全国人民的团结,对我们党和国家在全世界的形象、在全世界的地位,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一定要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他告诫人们,否定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只能引起思想混乱和政局动荡。"如果我们把这面旗帜丢掉,就会使更广大的群众对于中国共产党本身发生怀疑,对马克思主义也发生怀疑,中国的前途就不堪设想。" 1893年,毛主席诞生于湖南湘潭一个朴实无华的家庭。父亲毛贻昌,亦农亦商,一生精打细算,生活上极为节俭。他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和敏锐的头脑,努力经营着家庭,对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力求物尽其用。母亲文七妹,则是一位心地善良、慈悲为怀的女性,她尊奉佛教,常怀仁爱之心,乐于帮助邻里乡亲,在乡间口碑极佳。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毛主席自幼便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多岁时,他便像成年劳动力一样,投身到农田的劳作之中。犁地、耙田、栽秧、收割,这些农活他样样精通,干得有模有样。这段艰苦的劳动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知稼穑之艰难”,也使他明白了“克俭于家”的道理。这种对劳动的敬重,对节俭的坚守,逐渐融入他的骨子里,塑造了他特别敬重劳动所得、始终保持农民本色的人格特质。这种特质,本质上就是中华民族普通大众中广泛存在的吃苦耐劳、节用爱物、自强不息、俭以养德传统美德的生动体现。 1918年4月,新民学会在长沙岳麓山宣告成立。毛主席与邹鼎丞共同起草了新民学会章程,章程中明确规定了学会的宗旨:“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同时,对会员也提出了严格的守则:“一、不虚伪;二、不懒惰;三、不浪费;四、不赌博;五、不狎妓。”这简简单单的几条守则,却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内涵,尤其是“不浪费”这一条,鲜明地体现了毛主席对俭德的重视与倡导。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一守则犹如一股清流,为学会成员指明了道德修养的方向。 1919年7月,毛主席在《湘江评论》第2号上发表了著名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他在文中深刻剖析道:“金钱是生活的媒介,本来人人可以取得。但那些有知识的贵族和资本家,想出什么‘资本集中’的种种法子,金钱就渐渐流入田主和工厂老板的手中。他们既将土地,和机器,房屋,收归他们自己,叫做什么‘不动的财产’,又将叫做‘动的财产’的金钱,收入他们的府库(银行)。……作[做]工的既然没有金钱,于是生出贫富的阶级。”这段文字,犹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根源,揭示了资本集中导致的阶级分化现象。 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毛主席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自此也踏上了职业革命家的征程。这使他对俭德的修养践行,超越了所谓“静以养身,俭以养德”的君子修行之道,而是同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及其自身建设等崇高追求,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六七年间,党的活动经费主要依赖共产国际的援助。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党只能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主要用于宣传、培训等急需的方面。 在创建湘赣边界多块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主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险阻。当时,工农武装政权面临着重大的经济问题。在白色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军民日用必需品和现金极度缺乏,成了极为突出的问题。一年来,边界政权割据的地区,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这种情况,引起了工农小资产阶级群众和红军士兵群众的生活不安,有时甚至到了极度困难的境地。毛主席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是这样描述红军的物质生活的:“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 面对如此艰难险恶的物质环境,毛主席以身作则,与干部战士同甘苦、共命运。他始终和战士们保持一致,战士们吃什么,他也吃什么;战士们穿什么,他也穿什么。他从不搞特殊化,始终把自己当作红军队伍中的普通一员。同时,他特别注意用共产主义的道德观、新型革命军队的纪律,对干部战士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928年8月,毛主席在回师井冈山途中,当得知红军战士因饥饿把农民地里种的苞谷吃光了,便立即对部队进行群众纪律教育。他亲自在一块竹牌子上写道:“因为我军肚子饿了,为了充饥,把你的苞谷吃光了,违反了纪律。现在把两元钱(光洋)埋在土里,请收下。”这一小小的举动,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它不仅体现了红军对群众财产的尊重,更彰显了毛主席对纪律的严格要求和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
陈云感叹:毛主席的幽默有时很深刻。在开会的时候,他批评某些人:“打蒋介石的时候,
【25评论】【4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