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金日成派学者来中国搜集“东北曾属于朝鲜”的证据。周总理巧妙回应:朝鲜民族或许来源于福建。 朝鲜半岛历史上从没出过啥大国,汉代以来北部基本被中原管辖,后来也是中原的属国。朝鲜和韩国都想给自己脸上贴金,证明自己祖上是世界级强国。朝鲜先动手,派李趾麟来中国,1958年这年,他进了北大,师从顾颉刚、邓广铭、周一良这些大牛。他表面上老老实实读书,实际上四处找资料,想证明东北的高句丽和渤海国是古朝鲜的政权。顾颉刚很快看出这人不简单,专门跑图书馆、档案馆,还去东北考古现场,明显带着任务来的。他跟学校反映了这事,但因为中朝关系好,学校没当回事。 李趾麟在中国待了五年,翻遍了古籍,还跑去吉林集安、黑龙江的遗址,拓碑文、看墓葬,忙得不亦乐乎。1963年,他憋出一本《古朝鲜研究》,硬把扶余人、靺鞨人、高句丽人、渤海人都说成朝鲜民族的祖先。这样一来,高句丽和渤海国就成了“古朝鲜”的地盘,东北自然也被扯进去了。朝鲜科学院的朴时亨还进一步说,高句丽、渤海跟南边的新罗、百济是“南北朝”,迟早要统一的同族政权。这说法听着挺唬人,但问题是大大的:高句丽的疆域跨中朝两国,渤海国更是全在中国境内,这不等于说东北是朝鲜的? 同年,崔庸健跑来北京,找周恩来提了个要求:派朝鲜考古队去东北,独立挖高句丽和渤海的遗址,说是为了“搞清朝鲜历史,打破帝国主义的污蔑”。这事听着就敏感,中朝是兄弟国家,可万一朝鲜拿这个说东北是他们的咋办?周恩来脑子转得快,表面上同意合作考古,但话锋一转,说古朝鲜的根儿可能不在东北,而是福建。他提到朝鲜人种水稻、吃大米、穿木屐,跟福建的习惯差不多,朝语的数字发音也跟福建方言像,可能是福建人渡海过去的。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既没得罪人,又把话题引开了。 后来中朝真组了个联合考古队,去东北挖遗址。中国学者拿出史料,说高句丽是吉林的游牧民族,渤海是黑龙江的靺鞨人,跟朝鲜半岛南边的三韩族没啥关系。史书上还记载,高句丽人跟新罗人说话得带翻译,语言都不通,咋可能是同族?渤海国更离谱,连朝鲜半岛的边都没沾上,咋可能是“朝鲜政权”?朝鲜学者不服,硬说高句丽和渤海是“北朝”,双方争来争去,没谈拢。 中朝考古队在吉林、黑龙江折腾了一圈,各自摆证据,吵得不可开交。中国学者拿史料、文物说话,证明高句丽和渤海是中国的地方政权;朝鲜学者一口咬定那是他们的“北朝”。这事没个结果,但影响不小。韩国虽然跟朝鲜不对付,但在历史问题上却站一边,也说高句丽和渤海是自己的政权。他们还拍了《朱蒙》《大祚荣》这些电视剧,硬把辽东说成朝鲜的老地盘,弄得老百姓信以为真。这两国的历史观虽然离谱,但确实影响不小,尤其韩国的电视剧,拍得花里胡哨,传播力强,很多人看了还真以为东北跟朝鲜有啥历史瓜葛。 顾颉刚晚年还在北大教书,特别强调历史研究得凭证据,不能被政治牵着鼻子走。他一直对李趾麟的行为不爽,觉得学术被利用了。李趾麟回朝鲜后,靠着那本《古朝鲜研究》成了大人物,演讲、发论文,帮朝鲜官方定了调,把高句丽、渤海硬塞进朝鲜历史。周恩来靠着外交手腕,把这事处理得稳稳当当,没让中朝关系出岔子。他后来自顾自忙外交,接见外宾,处理各种国际大事。崔庸健继续搞朝鲜的文化项目,1976年去世时,金日成还派人来北京吊唁,送了白菊花。 东北亚的历史问题现在还是个雷区,学者们开会讨论都小心翼翼。各国都想给自己脸上贴金,但史料摆在那,谁也绕不过去。学术归学术,政治归政治,硬掰历史只会越掰越乱。
1958年,金日成派学者来中国搜集“东北曾属于朝鲜”的证据。周总理巧妙回应:朝鲜
甜心宝贝笑弯弯
2025-07-17 21:35:22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