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绝不可能坐视俄罗斯被放倒。”这句话,最近在西方外交圈疯传。有人说这是王毅亲口对欧洲高层说的原话,也有人质疑这太直接,不像中国官方的风格。但话虽未必原样说出口,意思却一点不假——尤其放在当前全球格局下,这就是中国对西方的一次精准摊牌。 中俄关系的走向成了国际社会热议的焦点,从西方外交圈疯传的“中方绝不可能坐视俄罗斯被放倒”,到王毅在不同场合对中俄关系的表态,一系列信号都在说明,这两个国家的战略协同正进入新的阶段。 中俄对彼此关系的定位,这些年一直在悄悄变化,最早在西方流传的那句关于“不坐视俄罗斯被放倒”的话,虽然真假难辨,但背后透出的立场很明确,中国不会看着俄罗斯被西方压垮。 后来王毅见拉夫罗夫时说的“中俄友好的根基牢不可破”,更是把这种立场摆到了明面上。 再往前推,“永久睦邻友好”的说法被反复提及,和早年“战略协作伙伴”的定位比起来,现在的表述里多了不少“深度绑定”的意味。 其实中俄的关系很特别,说不上是传统意义上的盟友,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像“背靠背”的战友。 西方对俄罗斯搞经济制裁、军事施压的时候,中国在外交场合帮着顶住来自美欧的攻势,而俄罗斯在俄乌战场上拖住北约的战略资源,也让中国少了不少外部干扰。 这种协作不是凭空来的,北约东扩把刀架到俄罗斯家门口,美国又在科技、台海等问题上围堵中国,相似的外部压力让两个国家不得不走得更近。 在国际舞台上,中俄的协同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有章法,就说俄乌冲突吧,俄罗斯一直想回到2022年和乌克兰达成的协议基础上谈判,可西方和乌克兰不答应。 这时候中国站出来“劝和促谈”,提出过12条和平建议,虽然和俄罗斯的刚性诉求还有点距离,但至少给局势留了个转圜的空间。 北约那边不乐意,斯托尔滕贝格总说中国“支持俄罗斯”,还拿所谓的“军民两用材料”说事儿,其实这种施压除了让中俄关系更紧密,好像也没别的效果。 今年10月俄罗斯要办金砖峰会,王毅去圣彼得堡见绍伊古的时候,特意提前协调了这事,就是想让峰会能更顺利地推动“全球南方”的议题。 G20外长会那阵子更有意思,美国财政部长没来,反倒给了中俄机会,让南非、巴西这些新兴国家有了更多发声的空间。 还有二战胜利80周年纪念,西方国家总想着淡化苏联的贡献,中俄就借着纪念活动强调历史连结,这种对“多边主义抗衡霸权”的呼应,其实也是一种战略协同。 不过外部的干扰一直没断,美西方明知道中俄有默契,还是老逼着中国谴责俄罗斯,想让两国切割。 乌克兰也在打小算盘,打算拉拢发展中国家开“国际和会”,想孤立俄罗斯。 这些招术虽然算不上多高明,但“全球南方”国家的态度确实有点微妙,他们大多想在大国之间找平衡,不想太深地卷进中俄和西方的对抗里,这对中俄来说,也是个需要琢磨的问题。 回头看看历史,现在的情况和过去有点像,当年苏联顶住美国的时候,中国趁机发展经济;现在俄罗斯牵制着西方,中国才能安下心来搞高科技、稳台海。 总的来说,中俄的战略协同是当前国际格局逼出来的选择,也是两国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 从外交表态到具体合作,从双边互动到多边机制,这种协同已经渗透到了很多层面。 未来能不能走得稳,既要看外部压力会不会减弱,也要看中俄能不能把经济合作的短板补上。
普京啊普京,直到现在你才明白俄乌冲突爆发的根本原因!可惜晚了啊!当地时间7月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