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遇害当晚,叛徒们摆了庆功宴,请客的是张奚若。他亲手打死杨靖宇,日本人赏了30块银元。整个晚宴上,张奚若不停地吹嘘,说自己把机枪藏在树杈间,枪法神准,射出的子弹要了杨靖宇的命。 1940 年 2 月 23 日的濛江夜色,裹着零下四十度的寒风,灌进日伪据点的窗缝。 张奚若攥着那 30 块银元,银元边缘在掌心硌出红痕,像杨靖宇胸口汩汩流出的血。 他刚从三道崴子回来,机枪的硝烟味还粘在军大衣上 —— 那挺他架在树杈间的 “歪把子”,此刻正靠在墙角,枪管上的霜花里,还凝着杨将军最后的体温。 “就是我打的!” 张奚若端起日本军官递来的清酒,一饮而尽,酒液顺着嘴角流进脖子。 “那老东西躲在树后,我架着机枪瞄了三秒,一扣扳机,直接穿胸!” 他边说边比划,手指戳着空气,像在重演那致命的一射。 周围的叛徒有的赔笑,有的低头扒拉碗里的高粱米饭,没人敢看他眼里的疯狂。 程斌 —— 那个最早叛变的抗联师长,此刻正给日本少佐倒酒,听见这话,筷子顿了顿,又迅速夹起一块肉塞进嘴里。 而就在六小时前,三道崴子的树林里,杨靖宇的手指还抠着冻硬的泥土。 他已经六天没吃东西了,棉裤被树枝划破,露出冻得青紫的小腿,怀里揣着最后一颗手榴弹,是留给自己的。 张奚若带着 “挺进队” 围上来时,他靠在松树桩上,声音嘶哑却挺直了腰:“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这句话像冰锥,刺得张奚若后颈发麻 —— 他想起 1936 年,杨靖宇在密林中给他们讲长征故事,也是靠在这棵松树下,说 “咱们抗联,就是东北的红军”。 张奚若的叛变,不是一时冲动。1938 年冬天,日军的 “篦梳式” 围剿让抗联陷入绝境。 他带着一个班在雪地里迷路,三天没吃到东西,最后是一个老乡偷偷塞给他们半块冻窝头。 可后来,老乡被日军抓住,吊在村口的杨树上活活冻死。那天起,张奚若心里的火苗就灭了。 他带着机枪投靠伪警察署时,伪警长拍着他的肩膀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跟着皇军有饭吃。” 庆功宴上的菜很丰盛,有猪肉炖粉条,还有日军从县城酒馆买来的酱牛肉。张奚若吃得起劲,没注意到日本少佐正和翻译低声交谈。 后来他才知道,日本人赏他 30 块银元,不是因为 “枪法准”,是因为他 “亲手打死了杨靖宇”。 这颗钉子拔掉了,日军要让所有抗联战士看看,“叛徒有赏,顽抗必死”。 可他们没说,解剖杨靖宇尸体时,军医发现他胃里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连翻译都忍不住背过身去。 那晚的酒喝到后半夜,张奚若醉得站不稳,被两个伪警察架着回营房。 路过村口那棵老杨树时,他突然挣脱开来,抱着树干呕吐,胆汁混着酒液溅在雪地上,像一滩凝固的血。 他想起刚加入抗联时,杨靖宇亲手教他拆机枪,说 “这枪是打鬼子的,可别打错了人”。 现在,枪没打错目标,人却错得离谱。 1945 年日本投降后,张奚若改名叫张希尧,躲在吉林乡下当农民。1951 年镇压反革命时,他被村民举报,抓进监狱判了 20 年。 狱友骂他 “汉奸”“叛徒”,他从不还嘴,只是在缝麻袋时,手指总抖得穿不上针线 。 那双手,既握过抗联的机枪,也扣动了射杀杨靖宇的扳机。 1965 年,党史部门的人来监狱找他核实情况,他蜷在墙角,反复说 “不是我,我没去濛江”。 可当王佐华 —— 另一个在场的叛徒 —— 带着调查人员指认现场时,他突然瘫倒在地,嘴里念叨着 “那 30 块银元,早被我扔江里了”。 其实那钱他没扔,当年买了两亩地,后来土改时被没收,只剩下银元在掌心留下的那道浅痕,一辈子没褪掉。 杨靖宇的遗体被安葬在通化烈士陵园那天,濛江改名叫靖宇县。 每年 2 月 23 日,都有人带着树皮和草根来献花。而张奚若刑满释放后,在敬老院里苟活到 80 年代。 临终前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窗外的杨树,嘴里断断续续地说 “枪响的时候,我听见树在哭”。 风穿过靖宇县的树林,带着松涛声,像杨靖宇从未远去的呐喊。那些在庆功宴上咽下的酒,终究变成了张奚若一辈子的毒药。 参考来源:揭开杨靖宇牺牲真相:是自杀还是死于伪军之手 2012年09月07日13:59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参与互动
1944年,游击队因叛徒告密,躲进芦苇荡里啃了一个月芦苇,一个月后瘦得皮包骨头的
【5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