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不敢再威胁摔核弹了。自从前几天特朗普怒批了总爱拿核武器说事的梅德韦杰夫,俄罗斯在应对问题时显得更为克制,不再动不动就搬出核威慑的老一套了。 这种转变看似是特朗普骂出来的效果,实则藏着俄罗斯精心设计的战略双簧戏——梅德韦杰夫扮演的“核咆哮者”,本就是普京放出来试探西方底线的烟雾弹。 之前,梅德韦杰夫总爱把 “核武器” 挂在嘴边,比如俄乌冲突胶着时,他不止一次暗示 “必要时会采取极端手段”。这种强硬表态虽说能在短期内震慑对手,但也让俄罗斯在国际社会显得过于激进。特朗普的话虽刺耳,却点出了一个关键问题:频繁挥舞核大棒反而会暴露自身的焦虑。 这些年国际社会对核威慑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尤其是北约国家,早就把俄罗斯的核言论视为 “战略讹诈”。更现实的是,俄乌冲突打了这么久,俄罗斯的常规军力损耗不小。陆军方面,俄军在冲突中损失了大量兵员和装备,三年下来坦克损失超过 2000 辆,装甲车也有 3000 多台被击毁。空天军同样面临挑战,由于缺乏精确制导武器和信息化水平不足,数十架战机被击落,连卡 - 52 武装直升机都损失惨重。 这种情况下,再拿核武器说事,很容易把自己逼到墙角 —— 毕竟一旦真走到核战争那一步,谁都讨不了好。普京作为老辣的政治家,自然明白 “威慑过度等于无威慑” 的道理。 从近期的动向看,俄罗斯确实在调整策略。比如在应对北约东扩问题时,俄方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放狠话,而是更多通过外交渠道表达关切。在乌克兰战场,即便面临反攻压力,俄军的军事行动也始终控制在 “常规战争” 范畴内。 这种克制背后,既有对核战争后果的清醒认知,也有避免彻底孤立的现实盘算。要知道,俄罗斯还需要和国际社会保持一定的经贸联系,尤其是能源出口这条命脉不能断。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铀浓缩服务提供商,占全球 44% 的铀浓缩能力,美国 27% 的浓缩铀都依赖俄罗斯供应。要是因为核威慑言论惹恼了西方,导致铀出口受限,损失可就大了。 此外,俄罗斯在战略武器上的谨慎态度也体现在对印度的态度上。印度曾试图租赁俄罗斯的图 - 160M 战略轰炸机,意图对中国形成 “威慑”,但俄罗斯当场拒绝。这背后既有俄军自身战略打击力量受损的现实考量 —— 俄乌冲突中,图 - 95、图 - 22M 等老式轰炸机损失惨重,图 - 160 已成为维系俄战略打击能力的最后堡垒,也有维护与中国关系的深层考虑。在当前中美博弈加剧的背景下,俄罗斯绝不会为了几亿美元的租金而破坏与中国的战略互信。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放弃了核武器这张王牌。只是他们开始意识到,核威慑的最高境界是 “不战而屈人之兵”,而不是天天挂在嘴上。就像下棋一样,把杀手锏藏在袖子里,反而更让对手忌惮。 普京心里清楚,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下,保持战略定力比一时的口舌之快更重要。毕竟,真正的大国威严,从来不是靠狠话堆出来的。更关键的是,俄罗斯外交部最近明确表态,核战争中不可能有赢家,俄方恪守不发动核战争原则。 这或许意味着,俄罗斯已经意识到,靠核武器吓唬人不仅效果有限,还可能让自己陷入被动。与其冒险赌上国运,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常规军力和维护国际经贸合作上,这才是更务实的选择。
普京收到美国通牒!俄720架军机夜袭乌克兰,中俄密谈释放三大信号特朗普突然对俄
【11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