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服刑40年的大地主出狱后,就给王震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您还记得当年找我家借的那1000担救济粮吗?”#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这个地主叫廖复初,解放后,当地政府认为,廖复初在国民党膏盐矿自卫大队任过大队长,他的祖父曾袭击过红军,所以根据他的历史表现,将其逮捕关押,并判了无期徒刑。 这一关就是40年,直到1990年,事情才出现了转机。廖复初在监狱表现良好,积极改造,司法部门将其罪行由无期改为有期,因关押已经40年,遂将其释放。 1991年,廖复初出狱后回到了家乡应城县,但生活问题也随之而来。 首先,他发现自己成为了“黑户”,没有了身份证明,生活举步维艰。 其次,他并不认可对自己的判罚,他要进行申诉,为自己讨回公道。 这两件事都不简单,一个曾经的大地主,如今连身份都没有,在监狱关押了40年,人际关系几乎等于零,他如何去讨回公道呢? 就在他忧虑时,一篇文章为他带来了希望。 他偶然间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由李实口述,马希良整理的文章,名为《我为三五九旅筹军粮》。 廖复初看完后,心情非常地激动,因为359旅借的粮就是他们家的,是他祖母出借的,经办人就是李实,时任鄂北行署专员,当时一共借了1000担粮食。 那么,也就是说,他只要找到李实,证实这粮食是由廖家出借的,不就可以证明,自己并非是反革命,而是革命的支持者了吗? 但遗憾的是,当廖复初找到李实家时,他已病逝了,无法为他提供任何证明,而令他安慰的是,执笔人马希良还在。 经过多方了解,他终于问到了马希良的地址,然后提笔给他写了一封信,把借粮的来龙去脉都说了一遍,把自己的遭遇也说了出来,希望马希良能为他做个证明。 马希良收到信看完后,非常同情廖复初的遭遇。对于这样一位对八路军有重要贡献的人,却遭遇不幸,马决心要替廖复初申诉。 那么,当时359旅为何会向廖家借粮呢?事情要回溯到1945年。 廖家当时是湖北省应城县环潭镇廖家寨的大地主,其祖父拥有数千亩土地和数百名佃户,父亲是膏盐矿业大亨,还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廖复初是家中长子,从小受到了良好教育和培养,长大后子承父业,与父亲一起经营家中产业,廖家逐渐成为应城县的首富。 1944年,王震奉命率部南下作战,1945年3月,与日军在湖北枣阳市激战后,由于天气恶劣、粮草匮乏、日军各种封锁等原因,部队随即陷入了困境。 紧要关头要保存实力,解决粮食问题成为重中之重。王震向鄂北行署专员李实发出求助,因为李实长期战斗在豫鄂地区,对当地情况十分了解。 李实经过分析后,认为可以向应城县的大地主廖家借粮,因为廖家虽然是大地主,但他们思想觉悟很高,虽然是地主,但对穷苦大众一向很友好,遇到灾荒年,他们经常赈济穷人,再者八路军借的数量不小,只有找当地首富才能解决。 还有就是,廖家不论对共产党和国民党,态度都一样,不冷也不热,但在抗战时期,他们曾给新四军提供过帮助,也是开了先例的。 但不巧的是,李实等人到达时,廖复初和父亲外出多日不在家,只有年近九旬的廖复初祖母毛老太能做主。 李实担心和毛老太沟通不畅,如果她拒绝就不好办了。但令李实没有想到的是,他把情况一说,毛老太便马上同意了。 李实心里对她充满感谢,马上写好欠条交到毛老太手上,结果毛却直接将欠条撕毁了,她说:“我老婆子不求回报,只求解放后能善待我廖家子女。” 毛老太叫人把寨子里牛车都拖出来,打开粮仓,装了1000担粮食,还杀了一些猪,说是给队伍改善伙食。 由于廖家的及时援助,359旅得以渡过难关,王震也对廖家人也心存感激。 此后,廖复初在暗中数次帮助共产党,还曾救过三名地下党。 新中国成立后,廖复初也迎来了自己的新生活,由于他对膏盐矿开采经验丰富,在新中国恢复膏盐矿生产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在1951年的镇反运动中,由于廖的历史,被当作反革命分子和土豪劣绅来处理,判了无期徒刑。 如今他出狱找到马希良为他申诉,算是找对人了,因为马是王震的老部下,马决定写信给王震,说明廖复初的情况,并同时附上廖的信件。 王震收到他们的来信后,百感交集,为我党的有贡献的人理应得到优待。于是,要求相关部门对廖复初的案件进行复查。 1991年10月,廖复初终于平反昭雪,应城县法院重新作出审判,撤销了廖1951年的原判决书,并宣判廖复初无罪,同时给予经济补偿。 廖复初收到判决书和相应的补偿后,泣不成声,几十年的委屈全部宣泄了出来。 1992春节来临之际,廖复初在大门上贴上了一副对联,写着:半世沉冤化甘露,一生喜泪颂党恩。
1991年,服刑40年的大地主出狱后,就给王震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您还记得当
琴音绕梁意韵绵
2025-07-17 19:42: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