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距离投降不远了!乌克兰最近频繁抓捕中国人,并制裁5家中国企业,其目的就是利用人质激怒中国,它并不是威胁中国远离俄罗斯,恰恰相反,是泽连斯基希望中国公开表态支持俄罗斯,从而将战争失利的责任转嫁给中国,为自身开脱。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全面军事行动,标志着俄乌冲突自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以来的重大升级。战争初期,乌克兰在西方援助下成功抵御俄军对基辅的进攻,迫使俄军调整战略,集中力量于东部顿巴斯地区。 然而,进入2025年,乌克兰的处境急剧恶化。俄军控制了卢甘斯克全境,并在库尔斯克州持续推进,乌军防线频频告急。国内经济因长期战事陷入崩溃,电力供应不稳,通货膨胀高企,民生物资匮乏。民众对战争的支持率从2022年的73%骤降至38%,抗议活动在基辅等地频发。 国际援助也显著减少,美国于2024年底暂停部分军援,欧洲国家因内部政治分歧而行动迟缓。泽连斯基的领导地位受到空前挑战,反对派活动日益活跃,国内政治分裂加剧,为其后续决策埋下伏笔。 2025年7月8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宣布对五家中国企业实施制裁,理由是这些企业的产品“可能流入俄罗斯”。这五家企业主要涉及无人机零部件和电子设备生产,但乌克兰提供的证据仅限于模糊的运输记录和发票,难以令人信服。 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复杂性使得任何企业都难以完全控制产品的最终流向,这一指控在国际社会引发广泛质疑。 乌克兰的这些举动表面上是对中国的敌对行为,但其真实意图远非简单挑衅。泽连斯基的决策背景与其国内外的困境密切相关。战场上,俄军在顿巴斯和库尔斯克州的攻势愈发猛烈,乌军因缺乏弹药和后勤补给而节节败退。 俄军的电子战系统能够精准定位乌军的星链终端,导致乌军通信系统频频受挫,前线伤亡惨重。国内方面,乌克兰民众对战争的厌倦情绪日益高涨,基辅国际社会学研究所的民调显示,57%的民众仍信任泽连斯基,但这一数字较战初大幅下降。 反对派领袖季莫申科频繁发表演讲,批评政府在战时治理中的无能,呼吁停止无意义的抵抗。经济上,乌克兰依赖西方援助维系财政,但美国新政府上台后,特朗普公开要求乌克兰以矿产资源换取援助,遭到泽连斯基拒绝,进一步加剧了援助的不确定性。 泽连斯基选择在此时对中国采取行动,实则是出于多重政治考量。首先,他试图通过制造外部矛盾来缓解国内压力。乌克兰民众对政府的不满集中在强制征兵和物资短缺上,2月10日,基辅爆发大规模抗议,民众指责政府将年轻人送往前线“送死”。 通过将中国塑造成“俄罗斯的盟友”,泽连斯基试图转移民众的愤怒焦点,掩盖自身在战争和经济管理上的失误。其次,他希望通过“对华强硬”姿态向西方盟友证明自己的忠诚。 美国暂停军援后,泽连斯基急需向北约国家展示其对抗“俄罗斯阵营”的决心,以换取更多武器和资金支持。2025年4月17日,泽连斯基曾宣称掌握中国向俄罗斯提供武器的证据,并对三家中国企业实施制裁,此举与美国对俄制裁的步调高度一致,明显是在迎合西方对“中国威胁”的叙事。 然而,泽连斯基的策略还有更深层的动机。他并非真正希望与中国为敌,而是试图通过激怒中国,迫使其在国际舞台上更明确地支持俄罗斯。 如果中国公开站在俄罗斯一边,泽连斯基便可以将乌克兰的战场失利归咎于中国的“干预”,从而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这种“甩锅”策略旨在为未来的谈判保留筹码,同时减轻国内对其领导不力的批评。 在2025年4月9日的记者会上,泽连斯基声称掌握155名中国雇佣兵的个人信息,试图将中国塑造成俄军的“人力资源支持者”。然而,这一指控缺乏可信证据,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塔米·布鲁斯仅表示“报道令人不安”,并未完全支持乌克兰的说法。 乌克兰的挑衅行为并未得到预期的国际支持。德国和法国领导人公开表示,乌克兰的制裁和抓捕行动无助于和平,只会让局势更加复杂。德国总理肖尔茨在柏林的一次讲话中指出,乌克兰需要的是谈判而非新的敌人。 法国媒体则批评泽连斯基的举动是在“自毁长城”。中国外交部召见乌克兰大使,递交抗议照会,重申中方在俄乌冲突中的中立立场,并警告乌克兰的举动将损害双边关系。 乌克兰国内也因制裁中国企业而付出代价。由于中国是无人机零部件的主要供应商,乌军的维修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前线部队被迫使用临时拼凑的设备,作战能力进一步下降。 泽连斯基的决策还受到其团队构成的影响。作为一名前演员,他上台后重用娱乐圈旧友,总统办公厅主任安德烈·耶马克曾是喜剧片制片人,首席政策顾问谢尔盖·谢菲则是喜剧编剧。这种缺乏政治经验的团队在危机处理上显得力不从心,导致决策频频失误。
普京收到美国通牒!俄720架军机夜袭乌克兰,中俄密谈释放三大信号特朗普突然对俄
【5评论】【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