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率下降,赖清德将离岛,特朗普可能叫停一件事,大陆措辞变了:一场“过境”前的多方角力。 7月15日,一份来自台湾民意基金会的调查数据突然引发岛内震荡。赖清德政府的支持率跌至42.9%,不满意度升至44.5%,出现“死亡交叉”。就在这一关键时刻,一条关于赖清德的“离岛计划”浮出水面。据多家媒体披露,他正在筹备8月出访南美三国,并试图借机“过境”美国。 这不是简单的外交行程,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操演。赖清德选择在支持率下滑、罢免行动受挫的背景下出访,自然不是为了巩固所谓“邦交”,而是打算借助“美国牌”稳住岛内局势,营造“倚美谋独”的形象。 他的目标明确,只要能在美国本土“露个脸”,哪怕只是短暂停留,都能在岛内制造声势。为此,赖清德准备了一份“大礼包”,包括扩大采购美国民航客机、加码半导体投资、推动硅晶圆厂落地美国得州等项目。 这些筹码看似丰厚,却未必能换来“过境”的通行证。多家港媒援引消息指出,特朗普团队正在评估是否叫停赖清德的“过境”安排。原因有两个,一是中美经贸谈判已有初步成果,二是特朗普本人希望年内成功访华。 在这种背景下,任何挑动台海局势的举动,都会变成中美关系中的风险点。赖清德的行为若被解读为“踩线”,将影响中美元首会晤的筹备进程。对于特朗普而言,这样的代价不容忽视。 中方的态度也在同步升级。人民日报罕见发表社论,将赖清德称为“应被打掉的杂质”,直指其操弄“台独”议题、搅动两岸局势的真实目的。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则以三个“坚决反对”划出红线,强调不容任何形式的“过境”炒作。 就在赖清德准备启程之际,岛内的政治氛围却愈发低迷。绿营推动的“大罢免”行动遭遇滑铁卢,唯一成案的罢免案因投票率不达标而失败。岛内民众对政治斗争的兴趣明显下降,蓝绿阵营的动员能力受到严重考验。 赖清德的支持率持续下滑,固然与岛内施政表现有关,更与其在两岸关系上的激进言行密切相关。他在灾情期间拒绝动员台军救援,还公开声称“不能什么都靠军方”,引爆民怨。这些言论与其强调的“为民施政”形成强烈反差。 与此同时,他推动的“团结十讲”内容漏洞百出,既无实质政策,也缺乏诚意表达,反而加剧岛内对立情绪。试图通过“过境美国”拉高形象,不过是转移视线的老把戏。 此次赖清德计划访问的三个国家,分别是巴拉圭、危地马拉和伯利兹。作为台湾剩余12个“邦交国”中的一部分,这些国家对台当局的“金元外交”早已习以为常。巴拉圭总统潘尼亚甚至公开表示,若想维持关系,必须“给出实质好处”。 这种赤裸裸的“外交勒索”,再次印证所谓“邦交”根本经不起推敲。赖清德此次出访的真正目的,从一开始就不在拉美,而在于美国。只要能借机过境纽约或休斯顿,哪怕只是一张合影、一次握手,都足以被岛内媒体大肆渲染。 但这种算盘碰上特朗普的现实考量,恐怕难以如愿。特朗普的外交风格虽多变,但在关系到中美大局的关键节点上,他并非毫无顾忌。他深知,与大陆达成贸易协议、稳定经济预期,远比给赖清德一个“过境”机会更具实际利益。 与此同时,大陆方面的军事应对也在同步增强。从东沙、金门到马祖,海警巡航密度显著提升,对台岛周边的掌控力不断增强。台军内部也出现人事动荡,有报道称,海军重要将领唐华在陪同视察后突然“消失”,引发岛内猜测。 赖清德对军方的整肃被认为是清除异己的一环。唐华曾建议其对两岸问题“保持克制”,显然与其“台独”路线不符。此举不仅暴露出其对权力控制的极端依赖,也加剧了台军内部的不安情绪。 有分析认为,特朗普政府可能采取“先放后收”的策略,先释放“可能同意过境”的信号,引诱台当局进一步加码投资与采购,再在关键时刻叫停“过境”,避免激怒大陆,同时又从台当局手中榨取最大价值。 岛内媒体对此多有猜测,称赖清德此次“出访”可能沦为一场“空转行动”。一旦美国临时叫停,赖清德将面临双重打击,不仅失去“国际曝光”,同时也会在岛内陷入更加尴尬的处境。 大陆正在以多维方式反制“台独”挑衅,既有舆论引导,也有军事震慑。外交部和国台办的表态已形成合围之势,而人民日报那篇“杂质论”更像是一记重锤,打破了赖清德的政治幻想。 赖清德想通过“过境”美国制造声势,固然是惯用套路,但在当前中美关系缓和、岛内民意低迷的背景下,这一招未必还能奏效。特朗普若真叫停此事,不仅是对中方立场的尊重,也可能是一次战略上的主动调整。 一句话总结,赖清德试图借“离岛”翻盘,但现实的力量正将他一步步推向边缘。中美之间的主轴博弈已不再为某一个人的政治表演让路,而大陆的坚决态度,也在不断压缩“台独”操作的空间。 信息来源: [1]外交部回应赖清德可能过境美国: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美台官方往来 新京报 [2]赖清德将窜访过境美国,国台办回应 环球时报
支持率下降,赖清德将离岛,特朗普可能叫停一件事,大陆措辞变了:一场“过境”前的多
香花幽草心清
2025-07-17 19:03:06
0
阅读: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