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让所有的美国导弹打不到中国!他是继钱学森以来,国家非常重视的人才,连美国人都

时光旧梦远 2025-07-17 18:30:09

我要让所有的美国导弹打不到中国!他是继钱学森以来,国家非常重视的人才,连美国人都非常忌惮他,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反导专家”陈德明!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0年1月11号,中国在境内搞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事后官方就发布了消息,试验成功,达到了预期效果。 就这么一句话,背后意思可不简单,这意味着中国成了少数几个能在大气层外头,也就是导弹飞得最高最快的时候,直接把它打下来的国家。 这个系统的总设计师叫“陈德明”,他有句话说得很直接:“我要让所有的美国导弹打不到中国。” 2010年太空里那一声响,就是他把这句话变成现实的第一步,不过,在这次成功之前,陈德明在同事堆里,很多时候是个不按套路出牌的人。 时间回到1998年,有个型号的导弹要做最后的定型试验,按照规矩,得老老实实打18次,一次打一发,收集够数据才算完成。 当时还是个小伙子的陈德明,提出个方案,“三发齐射”,然而,有经验的老专家们都不同意,说风险太大,万一干扰了,三发都完蛋,谁来负这个责任? 而陈德明没吵,就是把一堆算出来的数据拍在桌上,一条条给他们讲,证明相互干扰能控制住,最后,上级决定让他试试。 结果,戈壁滩上三道火光一起上天,都打中了,本来要18次才能完成的任务,9次就收全了数据,定型周期直接砍了一半。 到了2003年冬天,在一次试验里,一枚导弹飞出去就坏了,掉下来找不着了,搜救队在戈壁滩上转了好几天,连个铁片都看不见,陈德明没跟着去现场,而是独自一人待在数据机房里,一待就是三天三夜。 那些信号在别人眼里就是一堆乱码,他就坐那儿硬看,硬算,据说他当时精神太集中了,把手里的笔帽都给捏碎了,墨水流了一手、蹭了一身都不知道。 到了第三天他从机房出来,拿着张图纸就冲进指挥部,眼睛通红的说道:“弹头掉在一个半径三十米的地缝里了!” 搜救队半信半疑地按他画的图去找,还真就在一个不起眼的戈壁裂缝里,把摔碎的弹头给找着了。 直到2007年,中段反导这个任务正式定下来的时候,团队里有懂行的人私下说,我们靶场那些模拟设备,比美国差了二十年。 尤其是在大气层外拦截,跟用一颗子弹去打另一颗子弹差不多,对技术要求太高了,即便如此,陈德明依然带着团队,开始了没日没夜的追赶。 他办公室的地板,常年铺满了各种图纸和方案,人就在上面爬来爬去地讨论,他很早就认定,不能学别人搞“末段拦截”,因为那是把敌人放到家门口再打,没意义。 必须搞“中段”,在国门之外解决问题。 陈德明非常拼命,但身体很快就扛不住了,一天早上,他直接昏倒在机房门口,送到医院检查后,重度贫血,医生让他必须休息。 结果,他住院三天就跑回了基地,继续出现在调试现场,一个人,在戈壁滩那种地方待三十年,把身体搞成这样,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 这得从他小时候说起,他还不叫“定海神针”的时候,在老家有个外号,叫“天煞孤星”。 1966年,他生在湖南常德一个穷人家,两个哥哥都夭折了,在他一岁时,母亲不在了,他童年基本就是在外婆和小姨家生活,正是这种经历,让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总想干点什么证明自己。 到了高中的时候,一部叫“飞向太平洋”的电影改变了他,电影里导弹升空的画面,让他第一次觉得,人可以造出这么厉害的东西,能保护国家。 从那以后,他就认准了“研究导弹”这条路,即便大学毕业后,导师想让他留校,他也婉拒了,1990年,自己一个人扛着包就去了西北的导弹基地。 从那天起,那个被乡亲们躲着的“天煞孤星”,开始在戈壁滩上,为这个国家铸造后来被称为“定海神针”的国之重器。 时间回到2022年,在珠海航展上,中国的反导系统模型公开亮相,旁边的大屏幕上,清清楚楚地写着“总设计师:陈德明”。 他的名字,第一次和他的成果一起,摆在了全世界面前,同时,陈德明本人,正远在罗布泊的风沙里,他没在航展现场,而是在试验场,带着一帮年轻人,调试更新一代的系统。 三十多年前,一个年轻人说要给国家造个盾,现在,盾牌立起来了,铸盾的人还在炉子前。 主要信源:(中国军网——反导尖兵:导弹试验专家陈德明;新华网——时代先锋:反导尖兵陈德明)

0 阅读:61

猜你喜欢

时光旧梦远

时光旧梦远

衷心感谢每位朋友的关注,让我们共同开启精彩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