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意义在于拥有一个使我们大胆尝试的目标,同时保持一颗温和的心。”   在

阿离言娱乐说 2025-07-17 18:02:53

“生活的意义在于拥有一个使我们大胆尝试的目标,同时保持一颗温和的心。”   在一个喧嚣的时代,我们习惯了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雾霾、水污染、候鸟迁徙,这些社会议题听起来都太宏大,也太遥远。正如余华所说,许多人觉得“过好自己的生活才叫生活,社会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   这种心态是冷漠,但比冷漠更不堪的,或许是伪善。那些打着“爱狗”旗号骗捐,或是转卖捐赠衣物的“慈善家”,正消费着社会本就稀缺的善意。   当“关注”也成了一门生意,普通人更需要一点基本常识,分清生产筷子和砍伐森林的本质区别,才不至于被某些“专家”的言论带进沟里。   环境保护,正是一种需要真正关心和扎实知识的社会责任。那么,如何唤醒那些沉睡的良知?一部电影或许不能给出全部答案,却足以带我们踏上一段寻找答案的旅程。   这部电影就是2019年上映的法国影片《给我翅膀》。它不只是一场视觉奇观,更是一次情感冲击,一场关于人与自然如何共存的深情对话。   故事源于一个真实的人和一项“疯狂”的计划。1995年,法国气象学家克里斯蒂安·穆莱克驾驶超轻型飞机时,偶然与一群迁徙的小白额雁擦肩而过。他惊奇地发现,无论环境如何改变,这些候鸟始终坚守着古老的迁徙路线。   城市扩张、森林消失、污染和捕猎,正无情地挤压着它们的生存空间,这条生命航线已然危机四伏。   穆莱克没有袖手旁观。他决定发起一项“重建候鸟迁徙路线计划”——亲自孵化并饲养一群濒危的白额雁,然后驾驶飞机,像“雁妈妈”一样,带领它们飞往安全的越冬地,开辟一条全新的、安全的迁徙路线。   这个计划听起来异想天开,自然招来了不少质疑。片中,一位博物馆领导的悲观论调就很有代表性:“就算你这次成功带了20只鸟,也得再带200只才能拯救这个物种。   我直说,你的计划不会成功。”这番话道出了杯水车薪的无奈。可是,穆莱克用行动证明,看似不可能的坚持,恰恰能创造奇迹。   他的计划最终获得了初步成功,也赢得了社会关注与更多支持,让黑雁、天鹅、白鹤等更多候鸟加入了这个项目。如今,年近六旬的穆莱克仍在路上,一个小小的行动,终究汇聚成了巨大的力量。   电影没有直接聚焦这位传奇人物,而是巧妙地选择了他的儿子托马斯作为叙事视角。13岁的托马斯是个典型的城市少年,沉迷电子游戏,对被送到父亲的乡下工作室过暑假充满了抵触。蚊子、老鼠和简陋的环境让他怨声载道。   谁知,当他亲眼目睹一只雏雁破壳而出,笨拙地蹭着他的手时,心中的壁垒瞬间瓦解。   少年的转变是惊人的,从睡到日上三竿,到每天准时起床喂食、散步;为了让雏雁适应发动机的噪音,他甚至每天推着除草机,领着一群摇摇摆摆的小家伙在草地上“遛弯”。   在与雁群的朝夕相处中,托马斯不仅见证了生命的成长,也学会了何为责任。   当雁群终于羽翼丰满,影片也迎来了最高潮。第二年冬天,父亲带着家人远赴挪威等待。当托马斯从望远镜的模糊视野中,终于辨认出那群熟悉的身影时,他激动得跳了起来,一遍遍地高喊:“爸爸,它们来了!它们来了!”   那一刻,镜头前最克制的观众,恐怕也难以抑制眼眶的湿润。这不只是人与动物的情感,更是生命与生命之间最纯粹的惺惺相惜。   除了动人的故事,影片的艺术呈现也极为出色。大量的航拍镜头,跟随雁群飞越山脉、湿地与冰原,将自然的壮丽与辽阔尽收眼底,观众仿佛也一同翱翔于天际,感受着迁徙之旅的艰辛与神奇。   电影巧妙运用自然光,无论是清晨的薄雾,还是黄昏的柔光,都为画面增添了温暖的质感,拉近了观众与自然的距离。流畅而稳定的长镜头,则让观众沉浸其中,深刻体会到主人公的坚持与毅力。   这些视听语言并非单纯的技巧炫耀,而是完全服务于故事的情感表达,让观众超越银幕,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   《给我翅膀》表面上是一个温暖的童话,内里却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影片结尾,一行冰冷的字幕振聋发聩:“在过去三十年里,欧洲减少了超过四亿两千万只鸟……”   这组数据无情地揭示了生态危机的严峻。影片中或许有未成年人独自驾机等艺术处理,但它的核心价值在于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勇敢探索的赞美,以及对守护自然的深刻思考。   生活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拥有一个能让我们大胆尝试的目标,同时保持一颗温柔谦卑的心。这正应了那句古老的印第安谚语:“我们脚下的土地,并非继承自祖先,而是向子孙借来的。”   面对这个我们“借来”的世界,我们是否也能像穆莱克和托马斯一样,勇敢地迈出那微小却关键的第一步呢?

0 阅读:0
阿离言娱乐说

阿离言娱乐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