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2月,一名战士将炸药包放错了位置,引爆后鬼子炮楼完好无损,副团长拿出望

雾烬 2025-07-17 17:29:01

1941年2月,一名战士将炸药包放错了位置,引爆后鬼子炮楼完好无损,副团长拿出望远镜一看:“好你个刘厥兰,让你炸碉堡,你却炸围墙”。 “让那小子滚回来,老子让他炸碉堡,他给老子炸围墙?”王凤麟一把拽过身旁的通讯员怒吼道。这个被寄予厚望的爆破行动,眼看就要以失败告终。可就在通讯员转身要去传令时,战场突然原本喷吐着火舌的炮楼机枪,竟齐刷刷地哑火了。 这是山东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日军在山区修建的炮楼盘踞要道,八路军的每一次转移都要付出血的代价。22岁的爆破手刘厥兰主动请缨的接下这个“硬骨头”任务。 这个沂蒙山出身的汉子背着30斤炸药包出发前,只问了两个问题:“炸药够不够?要是俺回不来,能算烈士不?”在夜色的掩护下,他像只灵巧的山猫摸到炮楼脚下,却在关键时刻犯了难。原定的爆破点被日军用沙袋堵死了。 但眼看着手里大单的导火索嗤嗤作响,刘厥兰一咬牙,把炸药包塞在了围墙根下。爆炸的冲击波让三百米外的观察哨都感到地面震颤。王凤麟的怒吼还没落地,前线侦察兵就传来了匪夷所思的消息:“炮楼里的鬼子全晕了。” 突击队冲进去时,看到的是一辈子难忘的场景,七个日军口吐白沫瘫倒在地,有个日军手里还攥着没来得及拉弦的手雷。军医后来分析,爆炸产生的冲击波通过冻土传导,把钢筋混凝土的炮楼变成了一个共振箱,里边的鬼子就像被重锤敲了的铜钟,瞬间集体脑震荡。 这次错误爆破彻底改变了鲁中战场的攻防态势。八路军连夜总结出震爆战术。用少量炸药精准爆破炮楼周边,既能节省资源,又能降低伤亡。三个月内,这个战术端掉了27个日军据点,被俘的日本兵直到投降都想不通:“八路的土炮为什么能隔山打牛。” 建国后,军事科学院将这次战斗编入教材,刘厥兰的错误成了经典战例。历史总是充满这样的黑色幽默。当我们今天在职场为计划外状况焦头烂额时,可曾想过这个炸错围墙的夜晚? 信息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爆破攻坚”战法威震全国》 文|何夕 编辑|南风意史

0 阅读:198

猜你喜欢

雾烬

雾烬

雾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