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时期,毛泽东曾深有体会地告诉全党: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为什么毛泽东会这么说?因为他亲身经历过“在暗沟里摸索”的痛苦。 1927年“四一二”后,毛泽东带着残余的队伍上了井冈山。那时候,没有人教他山地如何打仗,没有现成的书告诉他农民是不是可以做革命力量。理论学习不足,党内许多同志依赖苏联来的那套理论,照搬照抄,结果屡屡碰壁。毛泽东那时就意识到一个问题——不能再靠盲干,必须学习、总结,才能找到出路。 他一头扎进调查中。在井冈山,他带着几个警卫员,走村串户,挨家挨户问:你家种几亩地?年成好时有多少收成?交多少租?家里几口人?有没有借债?借多少利?这些调查数据,一点点拼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井冈山的斗争》……这不是纸上谈兵,是知识的积累,是学问的沉淀。 革命从不是简单的热血冲锋,而是脑力与体力并重的斗争。没有知识,不懂政策,不通群众,不会组织,就算有再大的勇气也顶不住。 比如土地政策。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根据调研制定出“依靠贫农、团结中农”的方针,主张合理分田,保护中农利益。但党内有同志质疑,说这不符合苏联那套“打土豪、分田地”的激进路线。争论很激烈。毛泽东没有靠嘴硬,他写文章、做报告,用详实的调查数据说服党组织:中国的革命不能照抄别人的经验,必须从国情出发。这场争论的胜利,是学习和调研的胜利。 同样的场景到了延安,又一次上演。 1937年起,成千上万青年奔赴延安,他们带着理想,也带着疑惑。“共产党到底信什么?”“什么是马列主义?”“这场抗战我们怎么打?”延安成为一个“大学校”,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成了“教员”。 延安整风运动开始于1942年。毛泽东亲自作报告:《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讲稿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一次次座谈中提炼而来。毛泽东讲课特别有说服力,他用活的语言说理论,举的例子都和实际相关。 比如,有干部念文件像念“和尚经”,他就说这是“党八股”;有人学马列主义只会背概念,他说这是“空头理论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当时,在延安的中央党校有句话流传很广:“今天不学习,明天要落伍。” 打仗靠军事才能,建设政权靠政治思维,发动群众靠宣传技巧,没有一样不是要学的。干部们白天干活,晚上点煤油灯学习。不会字的,就请识字的同志念;听不懂的,就反复请教;讲得不对的,就请毛主席纠正。有一位陕北老乡说得好:“共产党人跟咱不一样,人家啥都学,越学越明白,越明白越会办事。” 延安时期的学习制度很严密。有专门的学习小组,每周有学习计划,还有测验、讲评。不是走形式,是为了真本事。毛泽东当时也不是“高高在上”,他常讲:“我也得学,不学就落后。” 抗战胜利后,正是靠延安时期形成的这一整套学习和思考方式,中国共产党才能在内战中从弱转强。1947年党中央撤出延安,部队一路转战陕北。当时兵力劣势明显,但毛泽东从战局中总结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的战略原则,这不是靠灵感,是多年实践和理论学习的结晶。后来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这一思想发挥了巨大作用。 再往后说。建国以后,干部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毛泽东提出“学习两门课”,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不是为了“读书好听”,而是为了搞懂国家怎么建设。1959年,他和周恩来等人组织读书小组,研究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几位领导人一边读一边讨论,用铅笔画出重点,再结合中国实际分析。这种学习,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摸清规律,为国家定方向。 后来到了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很多人不理解市场经济。邓小平就带头学习经济学、管理学。他讲得很清楚:“不懂就要学,不能老看别人眼色,也不能拿过去那套对付今天。”他提倡“摸着石头过河”,其实背后是鼓励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总结。 从井冈山的“农民识字班”,到延安的“干部学习组”,再到今天中央党校的“专题培训班”,一路走来,党从未把“学习”当成可有可无的事。学问从来不是书生气,而是治国理政、干事创业的底气。 毛泽东那句话,说的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困境,也是一条穿越百年依然响亮的真理。我们这一代人,有条件、有资源、有平台,更要把“学习”这件事当回事。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镀金,而是为了在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中,看得远一点、走得稳一点、干得好一点。
1962年,毛主席约谈陈云一个小时,22天后陈云婉拒开会。提出:自己的心脏功能很
【7评论】【9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