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大汉奸”郭绍绪请日军高层在家喝酒,席间,他大喊一声:“上炖鸡!”话

小史论过去 2025-07-17 14:54:00

1944年,“大汉奸”郭绍绪请日军高层在家喝酒,席间,他大喊一声:“上炖鸡!”话音刚落,便掏出手枪,对着为首日军的脑袋就是一枪…… 郭绍绪,1903年出生在河南伊川县葛寨乡黄兑村,家里穷得叮当响,七岁没了娘,九岁没了爹,靠乡亲们一口饭一口水拉扯大。十六岁那年,他背上破布包,投奔了镇嵩军,开始了当兵的日子。军营里苦,操练场上汗流浃背,他攥着老式步枪,跟着队伍跑操,练就了一身硬骨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他投身革命,跑遍豫西,联络志士,传递消息,脑子活,胆子大。到了1944年,他已经是国民党第二军军长王凌云的副官,管后勤,干事麻利,受人信赖。那年,王凌云接到老母亲急电,说豫西被日军占了,让他派人接家人去重庆。郭绍绪带着后勤科长赵子和、副官蒋保林,带着几个人,偷偷潜回老家伊阳。路上,他看到村子破败,田地荒了,乡亲们衣衫褴褛,躲着日军搜捕,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回到伊阳,郭绍绪找到王军长的母亲,听老人家讲日军在当地的恶行,烧房子、抢粮食、祸害百姓,气得他咬紧牙关,当场拍胸脯说要给乡亲们出口气,狠狠收拾鬼子。可他带的都是后勤兵,压根没准备跟日军硬碰硬,正面打肯定吃亏。于是,他跟几个有血性的本地人,比如蔡店乡冷铺村的马三俊、社康扒的袁好文,凑到一块儿合计,得出个主意:不能硬拼,得智取。他们决定玩一手“以华制华”,组织个“人民自卫团”,表面上投靠日军,背地里干大事。郭绍绪知道,这么干会被骂汉奸,但他豁出去了,宁可背骂名,也要找机会干掉鬼子。 这支自卫团虽然没正规训练,但比日军见过的其他伪军强多了,纪律严,动作快,很快就得了日军信任。郭绍绪先试着以庆贺为名,请日军头目吃饭,没成。第二次借修碉堡摆宴,鬼子只派了个中队长和曹长来,他觉得分量不够,没动手。到了1944年8月25日,农历七月初七,郭绍绪瞅准机会,用七夕节的名头,在寨子街自卫团团部摆酒席,又请日军来。他怕鬼子不上钩,特意把七夕说得天花乱坠,跟中国过年似的。结果,日军第11中队长榊亲志中尉、机枪中队长甲雯治郎中尉、大队副官村濑三少尉,还有军医和久嘉夫、翻译金泽等七个头目真来了,带着几十个护卫兵,浩浩荡荡到了寨子街。 宴会开始前,郭绍绪费尽心思安排。日军先想在院子里吃饭,他担心打起来人跑散了,硬是劝说进屋,说这样才显得尊重贵客,符合中国礼数。日军头目大内义弘爱听这个,同意了。酒席上,郭绍绪亲自招呼,频频敬酒,让日军放松警惕。除了大内义弘带了把手枪,其他人的东洋刀都靠在墙边。他借口出去安排菜品,实际上是布置人手。期间,大内义弘看他老出去,起了疑心,郭绍绪咳嗽两声,说昨晚受凉,怕咳嗽失礼,才出去调整。大内义弘还夸他懂礼貌。酒喝到一半,日军醉醺醺的,郭绍绪看火候差不多了,站起身喊了声“上炖鸡”,跟着端菜的人回到桌前,猛地从怀里掏出驳壳枪,对着大内义弘脑门就是一枪。同一时间,他的人把热菜扣在日军头上,酒壶砸过去,拔枪就打。枪声响成一片,屋里乱成一团,桌子翻了,碗碟碎了。门外埋伏的自卫团员冲进来,对着日军护卫一通扫射。没过一刻钟,七个日军头目和四十多个日本兵全被干掉,一个没跑掉。 这场寨子街伏击战,干得太漂亮,震得豫西地动山摇。日军损失了八个指挥官,四十多个兵,气得跳脚,后来还把这事写进他们的《战时丛书》,当教训记着。郭绍绪这一仗,不仅打了鬼子的脸,还让乡亲们扬眉吐气,抗日的心气儿更高了。战后,消息传开,豫西老百姓奔走相告,个个拍手叫好。郭绍绪没停下来,继续带着自卫团在豫西跟日军兜圈子,夜里偷袭粮仓,烧了鬼子的补给,火光冲天。抗战胜利后,他没要什么功名,卸了军装,回了黄兑村,过上种地挑水的日子。村里人慢慢知道他的事迹,都佩服得五体投地。晚年,他身子骨弱了,穿着布衣,拄着拐杖,在村头遛弯,跟老伙计聊聊往事。1970年代,他因病去世,享年七十来岁,葬在村后山坡上,墓碑简单得不行。他的故事,后来被地方史书记下来,寨子街的老房子虽破了,却成了抗战历史的见证。

0 阅读:0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