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俄乌冲突进入僵持阶段,特朗普政府认为俄罗斯已占据优势,胜负“基本已分”,转而推动结束战争。其核心策略是:要求欧洲承担乌克兰援助资金(美国提供“爱国者”导弹但由欧洲付款),并威胁若50天内俄乌未达成和谈,将对俄罗斯实施100%关税及“二级关税”(针对俄罗斯石油的买家,重点指向中国)。美国国内对此存在争议,支持者认为可减轻美国负担,反对者则警告“被拖入失控战争”。与此同时,中国明确反对单边制裁,强调谈判解决冲突;欧洲因能源依赖和援助压力陷入两难,成为特朗普策略的“最大输家”。 正文剖析 军事战略视角:俄乌冲突的“消耗战”与美国“止损”逻辑 特朗普判断俄罗斯“必胜”的依据,在于俄军近期在战场上的局部推进(如哈尔科夫方向)和乌克兰对西方援助的依赖。但冲突本质已从“闪电战”转向“消耗战”:俄罗斯需控制战争成本以应对长期对峙,乌克兰则依赖北约输血维持抵抗。美国此时推动“欧洲买单”的援助模式,实为“止损”——既维持对乌支持以避免战略失败,又减少自身资源消耗。争议点在于:若欧洲拒绝付款,美国是否会彻底撤出?部分分析认为,美国可能以“减少安全承诺”威胁欧洲就范,但此举将削弱北约凝聚力,甚至推动欧洲加速战略自主。 国际关系视角:特朗普的“连环计”与中欧的应对博弈 特朗普的“二级关税”表面针对俄罗斯,实则指向中国等俄罗斯石油买家,试图通过经济施压迫使中俄“脱钩”。这一策略暴露了美国对华战略的矛盾性:既需中国合作应对全球问题(如气候、债务),又试图通过制裁打压中国能源安全。但中国早已分散能源进口渠道(如中东、拉美),且中俄能源合作以长期合同为主,短期冲击有限。相比之下,欧洲的处境更为尴尬:既不敢彻底得罪美国(依赖其安全保护),又无法摆脱对俄能源依赖(德国等国仍通过第三方进口俄油),还要承担乌克兰援助的主要成本。特朗普的“算盘”若强行落实,可能推动中欧靠近,反而削弱美国盟友体系。 个人见解:特朗普的“政治秀”与现实局限性 特朗普的“最后通牒”本质是一场政治表演:通过强硬表态巩固国内基本盘(民调显示其支持者愿继续援乌),同时向欧洲施压以获取谈判筹码。但这一策略存在两大风险:一是“二级关税”可能违反WTO规则,引发国际诉讼;二是若中俄印等国“不理会”,美国将陷入“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更关键的是,俄乌冲突的核心矛盾(领土、安全架构)并非关税或军事威胁能解决,特朗普的“经济牌”最多是短期施压工具,无法替代实质性谈判。 结尾总结 特朗普的“关税博弈”暴露了美国在俄乌冲突中的战略焦虑:既想抽身,又怕失去影响力;既想打压中俄,又怕盟友离心。而中国的理性回应(坚持谈判、反对单边制裁)和欧洲的被动处境,共同构成了这场博弈的复杂图景。未来,冲突的解决仍取决于两点:一是美国能否真正推动俄乌回到谈判桌,而非仅作威胁;二是中欧能否形成协调立场,抵制将冲突“国际化”的企图。毕竟,历史早已证明:战争没有赢家,而“算计”别人的国家,终将被自己的算计反噬。 为你推荐
特朗普还想威胁中俄?不出意料收到了两个坏消息,没有办法的美方,情急之下对华再退一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