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一个叫冬妮的人来到志愿军第47军“调查”自己的父亲,可查遍了资料也没找到她父亲的信息,临走前看到了荣誉室里“孤胆英雄”张国富的照片,冬妮颤抖说:他就是我的父亲。这一下,整个第47军甚至一些退休的老领导集体震动,那是他们苦寻四十年都没找到的特级战斗英雄。[凝视] 1994年10月,一位名叫张冬妮的中年女性来到沈阳军区第47军军史馆,询问父亲张国富的参军记录。工作人员查遍档案,没有找到相关信息。 临离开时,张冬妮在荣誉室看到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下方写着“孤胆英雄张国富”。她指着照片对工作人员说:“这就是我父亲。” 这一发现让47军上下震动,张国富正是他们寻找多年的特等功臣,一位在辽沈战役中立下卓越战功的传奇战士。 1931年,张国富出生在吉林榆树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46年3月,年仅15岁的他报名参加了路过当地的东北民主联军,这支部队后来整编为第47军。 1947年5月,在江密峰战斗中,张国富所在连队遭遇国军优势火力压制。眼看指挥员相继牺牲,这个年仅16岁的战士主动承担起指挥任务,带领全连突破敌军防线。 但真正让张国富声名远扬的是1948年的辽沈战役,第四纵队奉命在黑山地区阻击国军西进兵团,张国富所在营负责坚守胡家窝棚高地。 10月26日清晨,国军集中优势兵力猛攻阵地,战斗进行到白热化时,张国富单人潜入敌军指挥所,用爆破筒摧毁了敌军指挥部,导致对方指挥系统瘫痪。 这次行动直接影响了整个战局走向,战后,张国富被授予特等功,成为47军历史上最年轻的特等功臣。 1950年,张国富随部队入朝作战,在一次战斗中胸部中弹,被送回国内治疗。伤愈后,部队准备提拔他担任连长职务。 然而张国富却选择了复员,1952年春,他带着复员证悄然回到故乡榆树县。县政府安排他到县委工作,但张国富主动要求到条件艰苦的煤矿工作。 从此,这位战斗英雄消失在公众视野中。他在鹤岗煤矿一干就是40多年,从普通矿工做到工段长,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自己的军功。 张国富的家人只知道他当过兵,具体经历一概不知。煤矿的工友们偶尔听他说过“战场比矿井更危险”,但没人知道他有过怎样的战斗经历。 1997年秋,66岁的张国富被诊断为肺癌晚期,女儿张冬妮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一个旧通讯录,里面有几个北京的电话号码。 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张冬妮拨通了其中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人听到“黑山阻击战的小兵张国富”这个名字时,立即激动起来。 两天后,一辆军牌吉普车连夜从北京赶到鹤岗。47军的几位老首长亲自来看望这位失联多年的老战友。 张国富被送到解放军总医院接受治疗,医生查阅病历时发现,他胸部至今还有朝鲜战场留下的弹片,但这么多年来从未到军队医院治疗过。 在病床上,张国富向前来探望的老首长们说:“我就是个普通战士,做了应该做的事。国家和部队给我的已经够多了。” 1998年5月,张国富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按照他的遗愿,没有举行隆重的葬礼,骨灰也没有安放在八宝山,而是运回了鹤岗。 47军为他补办了追悼会,正式确认了他的英雄身份,军史馆为他重新制作了详细档案,将他的事迹列入光荣传统教育内容。 如今在鹤岗市烈士陵园,张国富的墓碑前经常有人献花。当地人说,每年清明和国庆,都能看到有人在那里放一瓶白酒,一个搪瓷缸,还有一份泛黄的立功证书复印件。 这个故事反映了那一代军人的品格:他们在战场上勇敢无畏,在和平时期默默无闻。张国富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更值得思考的是,如果不是那次偶然的发现,这位英雄可能永远被历史遗忘。在我们身边,还有多少这样的无名英雄,他们的故事值得被发现和传承? 你觉得像张国富这样选择默默无闻的英雄,他们的精神品质在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信源: 中国军网——老兵张国福:英雄的荣光永不褪去;中国军网——特级战斗英雄张国福:隐姓埋名四十春秋,至死不忘冲锋陷阵
1994年,一个叫冬妮的人来到志愿军第47军“调查”自己的父亲,可查遍了资料也没
优优谈过去
2025-07-17 11:48: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