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对乌克兰的鼎力支持,背后是一种刻骨铭心、关乎自身存亡的危机感:若乌克兰这场战火熄灭,欧洲人深知,灾难的火苗随时可能跨越边境,烧到自家门前。德国的精密工厂、波兰的广袤粮仓——这些核心利益就在俄罗斯“巨熊”的咫尺之遥。与其坐待战火蔓延引火烧身,不如倾尽全力将战争牢牢钉在乌克兰战场,成为阻隔危险的一道高墙。支持乌克兰,就是构筑欧洲自身安全的第一道堡垒。 这种对俄罗斯深入骨髓的恐惧与警惕,绝非今日才凭空产生。翻开厚重的历史卷轴,俄罗斯庞大帝国在欧洲邻邦心中的形象,始终是复杂交织着敬畏与深深的不安。欧洲的历史记忆中,沙皇的铁蹄、红色帝国的扩张阴影,都是挥之不去的沉重篇章。从拿破仑战争后被视作“欧洲宪兵”的沙俄,到冷战时期划下铁幕的苏联,再到今日以实力重归欧洲地缘政治版图中心的俄罗斯——它作为邻居的庞大体量和强人传统,始终是欧洲安全感天平上的一块巨大砝码。 这种历史的惯性深刻塑造了当下的集体判断。战场在乌克兰,是代价最小的选择。 共识很明确:必须将直接军事对抗遏制在乌克兰境内,绝不能让战火西移。有分析人士进一步指出,即使未来冲突停止,俄罗斯退出目前占据的乌领土,一个独立的乌克兰(可能面临分裂风险,尤其是东部地区一旦被俄罗斯事实上长期控制)也将成为北约与俄罗斯战略角力的新前线。乌克兰,在可预见的将来,很可能被塑造成东西方力量无法跨越的对峙前沿,其内部(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分裂态势或因大国博弈而固化。正如某些观察所言:“最好(或不得已)的结果,或许是将乌克兰一分为二,东部成为俄罗斯强大的前哨或延伸,而西部则变成西方的新盾牌。” 因此,欧洲今日的援乌决心,远非单纯的道义支持,而是基于历史教训和现实威胁的一种高度清醒的自保策略:在他人土地上建立防线,总好过在自己的家园里点燃烽火。这是深深根植于地缘恐惧中的理性选择。
从拉夫罗夫的表情不难看出:俄罗斯真怒了!你给乌克兰提供军援,我忍了;你炸毁我海
【255评论】【14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