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让所有的美国导弹打不到中国!他是继钱学森以来,国家非常重视的人才,连美国人都

老阿七说史 2025-07-17 11:03:35

我要让所有的美国导弹打不到中国!他是继钱学森以来,国家非常重视的人才,连美国人都非常忌惮他,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反导专家”陈德明! 西北荒漠腹地,一群导弹专家正埋头在沙子里寻找四散的弹头,这是导弹爆炸试验后的一项重要工作,确定导弹残骸坐标,才能指定导弹爆炸的模型。 陈德明带着团队没日没夜的工作,在无边无垠的大漠中寻找小小的弹头,他们在炎炎烈日下累的嘴上和脚上都起了泡。 好几个月找不到弹头,陈德明就反复计算导弹的轨迹,不知写满多少张演算纸,终于划定了导弹落点的中心区域,“失踪”的弹头终于被寻回。 众人还没来得及开心激动,远方原来一个消息,令这群艰苦奋斗的科研工作者沉默了:美国的“爱国者”导弹成功拦截伊拉克“飞毛腿”导弹。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改变了现代战争的格局和趋势,美国军队展现出强大的数据分析和武器装备实力,给世界上一堂印象深刻的军事课。 当其他国家还在竞争导弹的时候,美国的反导作战令全世界措手不及。导弹在战场上的应用不仅体现着攻击的威力,防御系统对于军事实力同样重要。 而且在五花八门的导弹层出不穷的时代,反导系统是让一个国家军事实力脱颖而出的关键,反导技术代表着导弹技术发展的巅峰。 在荒凉的沙漠中,陈德明目光如炬,思考着中国军事装备发展的未来。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正发生着改变世界的战争,中国若是不迎头赶上,很可能会被浪潮卷落。 “中国人必须拥有自己的反导系统!” 陈德明掷地有声,信念坚定,在繁忙的导弹试验工作中,他已经开始带领团队研究反导靶场实验技术。 90年代,反导技术在全世界都是一项新技术,人们虽然看到美国“爱国者”惊艳亮相,但是没有核心数据,大家连照猫画虎都做不到。 陈德明不服输,他坚持要发展反导武器和防御系统,不仅要研制出来,还要具备速度快、精度高和杀伤力强的优势,美国的先进导弹来了都要吃“闭门羹”。 试验场不匹配,那就自己动手改造,没有技术基础,那就从概念开始推演模拟,在努力和刻苦面前,一切困难都不是困难。 有人劝陈德明,现在条件太艰苦太简陋,技术还没有成熟,何必给自己找麻烦,导弹试验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陈德明强烈反驳,若是每次遇到难关就先说灰心丧气的话,中国能研制出两弹一星吗?军事技术是为未来考虑的,身为军人和科研工作者,要时刻保持一颗忧患的心。 中国的军事力量是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壮大起来的,不说先辈们在荒漠中开辟试验场的故事,就说陈德明自己,他来到西北荒漠工作时,整个技术室只有一台陈旧的电脑。 陈德明初次乘火车走进导弹试验场,对这里的第一印象是不适宜人类居住,艰苦的环境是客观条件,激昂的创造是主动的选择。 “这里孕育着祖国的国防事业,是一片神圣的沃土。”陈德明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为导弹试验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 在导弹基地,陈德明如饥似渴地学习,废寝忘食的工作,他的研究,成为中国导弹武器装备部队的发展进程的重要推动力。 国家反导项目开始后,陈德明带头攻关,论证反导技术,拟定靶场试验,把工作当作了生活,连休息都得专门定个闹钟提醒自己。 这个在当时看来近乎不可能的任务,在近千个日日夜夜的努力下,成功走到了首次试验的那一天。 那是中国武器装备书写崭新历史的一天,直到点火发射之前,陈德明都在反复检查数据,推演技术试验。 当科研团队为拦截指令系统出现的不明故障而紧张时,陈德明如同定海神针一般坚定,他向大家表态,经过多次分析验证,数据是没有问题的,实验一定会成功。 2010年1月11日,一颗拦截弹如同利刃出鞘,划开了中国反导技术的新篇章,首次反导试验大获成功,在陈德明的带领下,中国国防力量稳健向前。 参考资料:在大漠中书写履历--西北某基地研究员陈德明的反导人生2016年07月25日16:24 来源:新华网

0 阅读:0
老阿七说史

老阿七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