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澳大利亚国防工业部长帕特·康罗伊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被直接问道:“如果台海发生冲突,澳大利亚是否愿意出兵?”他的回答简短明确:“我们不会讨论假设性问题。”是否出兵,只能由当时的民选政府决定。”这个表态直接回应了美国国防部近期的施压。[凝视] 这个回应背后反映的是澳大利亚在中美博弈中的微妙处境,美国国防部近期多次要求盟友明确在台海问题上的立场,五角大楼甚至希望澳大利亚在“护身军刀”联合军演中增加台海干预内容,但澳方一直未予回应。 康罗伊的表态实际上是在重申澳大利亚的既定政策:是否出兵这样的重大决定只能由当时的民选政府做出。这种表述看似回避,实则体现了澳大利亚的战略考量。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澳大利亚87%的锂矿出口和65%的铁矿石出口都流向中国市场。这些资源产业为澳大利亚政府贡献了约23%的税收收入。 2020年到2021年中澳关系紧张期间,澳大利亚损失了约12万个工作岗位,多个行业受到冲击。教育服务业同样依赖中国市场,中国留学生贡献的教育收入预计今年将重回240亿澳元的历史高点。 澳大利亚的谨慎态度有其历史教训,2003年伊拉克战争时,澳大利亚选择跟随美国,结果陷入长期军事行动。这次面对台海问题,澳方显然不愿重蹈覆辙。 太平洋地区的复杂局势也影响着澳大利亚的判断,所罗门群岛与中国签署了安全合作协议,主要涉及警务合作领域。巴布亚新几内亚需要中国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斐济则更关注气候变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威胁。 这些太平洋岛国的选择让澳大利亚意识到,强硬的对华立场可能会疏远重要邻国。维护地区稳定比选边站队更符合澳大利亚的长远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康罗伊表态的次日,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正在上海进行访问。他在访问期间强调,稳定的对华关系能够为澳大利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体现了澳方对经济合作的重视。 当前中澳关系正在经历修复期。澳大利亚对华大麦、煤炭等商品的出口限制已经解除,双边贸易逐步恢复正常。这种务实的经济导向政策显然影响了澳大利亚在台海问题上的表态。 澳大利亚的策略可以概括为“有限承诺”。根据澳新美安全条约,澳大利亚只在太平洋地区的领土受到攻击时才有军事义务。这为澳方在台海问题上保持灵活性提供了法理依据。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澳大利亚正在平衡美国的安全关切和中国的经济利益。这种平衡术要求澳方既不能完全疏远美国,也不能忽视与中国的经济联系。 有分析认为,澳大利亚采取的“战略模糊”政策是明智的选择。在大国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中等强国通过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来维护自身利益,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康罗伊本人的背景也值得关注,他曾在悉尼大学学习经济学,长期关注太平洋事务,深谙经济与安全政策的平衡之道。他在国防工业部长任上推动了多项军备采购项目,但同时也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 面对美国的施压,澳大利亚选择了一条既维护盟友关系又保护经济利益的中间路线。这种做法反映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智慧,也为其他面临类似选择的国家提供了参考。 你认为澳大利亚这种“不讨论假设性问题”的回应是真的想保持中立,还是在为将来的政策转向留空间? 如果你是澳大利亚的决策者,面对美国盟友和中国经济伙伴的双重身份,你会如何平衡这种关系? 信源: 《金融时报》
7月13日,澳大利亚国防工业部长帕特·康罗伊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被直接问道:“如果台
优优谈过去
2025-07-17 10:48: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