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窦皇后的弟弟窦少君被卖到宜阳当奴隶“挖煤”,每到晚间,100多工友一起

小博大史 2025-07-17 09:31:22

西汉时期,窦皇后的弟弟窦少君被卖到宜阳当奴隶“挖煤”,每到晚间,100多工友一起睡在山崖底下,那日深夜正在睡觉时,突然天崩地裂,100多个工友都死在了里面,唯有外出拉肚子的窦少君侥幸逃得一命。

主要信源:(光明网——“大老粗”的眼界;《史记》)

西汉时期,有个叫窦广国的人,他的人生简直像唱戏一样曲折离奇。

这个小伙子小时候命苦,四五岁就被人拐去卖掉,家里人都不知道他下落。

他被转来转去倒腾了十来回,最后在河南宜阳县安顿下来,给一户人家打工。

干的是进山搞“作炭”的活计,那会儿“作炭”就是指上山的活儿。

白天他们辛苦劳动,晚上就在窑洞里和一百多工友挤一块儿睡觉。

没想到有一天窑洞塌了,除了窦广国命大躲过一劫,其他人都被活活压死。

他琢磨着自己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还给自己算了一卦说能当侯爷,就硬着头皮跑长安去找人,结果真碰上刚当了皇后的姐姐。

姐俩相认后,他一下子就当了国舅爷,从此飞黄腾达,住进大宅子享清福。

可史书上写他做“入山作炭”,这“作炭”到底是烧木头炭窑还是挖煤矿,惹得后来文人们吵成一团。

清代的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作炭”就是采煤,“岸崩”就是煤窑塌了,还有人搬出东汉王充的《论衡》,那里写着“炭崩”压死百多人。

另一边文人就嚷嚷道字写错了,班固在《汉书》里也没改字,“岸崩”就是放木炭的堆塌了,怎么能让一百多人睡在危墙下呢?

两边都不服气。

窦广国干活的地方河南宜阳,那地方可不缺资源,煤石和林木都攒了不少。

汉代文献如《史记》和《汉书》都表明,那会儿的人需要木炭也爱用煤炭,木炭是老家当,从商周就开始烧了。

《周礼记》上就写着“掌炭官”管这些事,唐朝白居易的《卖炭翁》还唱过穷老头挑柴火的苦。

煤炭也早早用开,《后汉书》里写着夏馥这人被追捕就躲矿里做“突烟炭”工,顾炎武考证过那就是煤矿。

考古证据更实诚,在河南巩县挖出汉朝冶铁场,炉灰里捡出了煤渣子,证明那会儿早拿煤炭炼铁器了。

这么看,宜阳山上一堆人干活,烧炭或挖煤都可能成真。

但咱得从实际活儿里辨真假,不能光凭书本打架。

说回烧炭的场子,按汉代方式,一百多号人烧木炭,得挖炭窖堆木头焖火,出窖的炭得码放整齐不能太高,怕压碎糟蹋东西。

那会儿的炭工不是傻蛋,肯定找块干平地盖棚子住,靠近水源和炭堆就行。

木炭块头小分量轻,堆塌了压人也不容易死人,更别说一百多个全被瞬间砸死—这不合常理。

可挖煤矿就不同了,从古到今矿工都睡矿洞,考古在巩义铁生沟找到汉朝矿井边挖的窑洞,人钻里面凑合过夜。

那洞子塌了可比炭堆危险百倍,像魏晋时《魏都赋》里写的煤井深八丈,能藏百来人避风,一旦顶上掉石头塌方,根本逃不出,压死百多个完全说得通。

史书说的“岸崩”闹出事,更像是矿洞塌方。

窦广国那年头是汉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早早就干这挖煤营生,让他成了头号有名有姓的矿工。

可惜那一百多个死鬼没人提名道姓,史家看他们是草芥,只因为窦广国当上国舅爷才记这一笔。

窦广国这帮人进山是替东家干,百多号聚一块儿说明活儿规模不小。

晋朝陆云写信时提过曹操在邺都藏“石墨数十万斤”,这石墨就是煤炭,量大了去。

汉代“盐铁官营”,私商想搞大生意只能卖煤,那时煤已成了赚钱货物,《计然万物录》就记了“墨”的价钱分上中下三等。

煤多了卖出去冶铁煮盐,孔灵符《会稽记》里讲郑弘小时候砍柴谋生,《汉书》也说朱买臣挑柴火读书过活,可见能源买卖成行成市。

这下汉代煤炭从自家人拾拾捡捡变成开矿作坊的大宗,算作历史上一道亮光。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275

猜你喜欢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