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刚:“学习中国,打垮中国”,美国学者的霸权迷思
今天读到一篇《纽约时报》的文章,讨论美国如何应对"中国冲击2.0",文章标题是《我们警告过第一次中国冲击,下一次会更糟》( "We Warned About the First China Shock. The Next One Will Be Worse.")。现在网上已经有了这篇文章的中文版,大家可以找来看看。
文章的作者深入分析了中国产业政策的成功之处,建议美国建立类似的投资机构,采用长期战略眼光,甚至学习中国的政企合作模式。当然,作者所讲的学习中国,其目的就是为了“击败中国”。
这种观点与最近一些美国学者的论调类似,他们都强调了美国应该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
大体上有两种认识。一是一些学者真的认为美国要学习中国成功的工业化经验,以在竞争中击败中国或压制住中国,确保美国的主导地位。
另外一些学者则是利用中国崛起来激励美国。激励美国干什么?同样也是要击败中国。
无论是出于哪种目的,这种思维逻辑本身是荒谬的,因为其最终目标不是为了学习借鉴一个国家的经验,推动自身的发展,而是要遏制并击败这个国家,这实际上就是把所谓的中美竞争定义为“战争”了。
我们看到,实际的情况就是,华盛顿将中国设定为竞争对手或潜在敌人,强调需要采取必要的、明的+暗的战略战术来压制中国发展,破坏中国发展。
这些学者的出发点仍然是将中美竞争视为零和游戏——如果中国赢了,美国就输了,反之亦然。
这些观点可以用中国的三句半来描述:第一句,中国崛起已是最大威胁;第二句,学习中国定要牢记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第三句,遏制挑战才能巩固霸权;最后半句:将中国击败。
这与中国在改革开放期间学习美国和西方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不仅通过学习、引进和合作焕发了自力更生的活力,更重要的是,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增进了合作,实现了发展。即使中国在某些领域有雄心勃勃的计划,那也是为了超越,而不是击败或打败任何特定国家。
中国从来没有制定过取代或击败美国的战略设计。
美国专家们持有一种标准观点,将美国的相对衰落和制造业衰退归因于中国的崛起,认为这是中国有目的有目标的战略。因此,当他们看到中国成功时,第一反应不是考虑中国的崛起会提供什么机会,而是它构成了什么威胁,接着就是美国应该如何"反击"和"取胜"。
这种心态本身就使他们无法真正理解中国崛起的历史和时代意义,更不用说掌握中国工业化的秘诀了。
同样重要的是,中国的经验是在其体制内产生的。许多关键经验看似可以学习,但由于它们与制度和社会生态系统的密切关系,无法应用到不同体制和文化传统的国家。即使采用了,也很可能会"变形"。恰如一位中国网民在看到《纽约时报》这篇文章后留言:"(学习中国经验)当然可以,第一步:改变政治体制。"
大约二十年前,我提出"脱美国化",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看法。
当时,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在学习美国——甚至有的房地产项目也被命名为"曼哈顿小区"或"洛杉矶花园"。但是,今天的中国已经走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上。
中美两国在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发展理念方面的根本差异意味着,中国成功的核心不是基于某种可复制的技术手段,而是基于深厚的制度基础和文化底蕴和改革开放。
更重要的是,美国整个经济模式建立在霸权依赖之上。美元霸权使美国能够通过印钞票积累全球财富。金融资本主义优先考虑短期利润最大化,军工复合体依靠持续的国际冲突来维持其利润。
这个体系的核心逻辑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掠夺"来维持优势地位。此外,霸权的惯性意味着它不能容忍任何国家挑战其主导地位,即使其他国家和平发展。而中国的经验又根本无法与霸权兼容,当然也根本不可能被霸权所掌握。
最后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的崛起具有如此强大的韧性?因为它不是建立在压制或掠夺其他国家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通过自力更生增强自身实力的基础上。
当一个国家的发展不需要通过削弱或"击败"其他国家来实现,而是通过开放、合作为共同发展提供机会时,这种发展就变得更可持续。
因此,美国专家只能在技术层面寻求"解决方案",而无法触及根本问题。面对中国的崛起,他们也看不到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以及美国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来对待这种必然。所以他们找不到与中国相处的正确方式。
当他们开始琢磨如何"学习中国来击败中国"时,他们实际上就已经把自己困在霸权的迷宫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