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从今年开始走下神坛!全国各地大学招生工作接近尾声,清华北大在全国各地爆冷,尤其是清华北大冷门专业,是真正的学霸都避而远之,害怕被调剂进不喜欢的冷门专业。不是说清北不牛了,是大家心里的账本越来越清——与其被调剂到冷门专业当陪衬,不如选个能攥在手里的实在出路。 最近,全国各地的大学招生基本都快收尾了,但有个特别吸引眼球的现象让不少人有些看不懂——清华北大,居然在很多地方“爆冷”了。 特别是那些冷门专业,连真正的学霸都开始避而远之了。你说这清华北大,曾几何时是多少学生的梦想,现在竟然都没人敢随便报了,这是怎么回事? 咱先说明白,所谓“爆冷”,不是说没人报清北,而是说很多考生宁愿放弃清北冷门专业,也要选别的学校的热门专业。以前是大家挤破头想进清北,现在反而担心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这态度转变不能不让人深思。 像江西那几位高分考生,分数完全够清北的,但一看志愿表,果断选了复旦、上交的热门专业。老师都看傻了,有的还在群里发火,说学生不懂事,但其实,这背后不是冲动,而是越来越多家庭的理性选择。 大家都能感受到,现在找工作真不是一件轻松事。不论你是985、211,还是清华北大,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越来越看专业本身的就业率,而不是那张文凭有多亮眼。 很多家长跟学生都明白一个道理了——与其选清北一个冷门专业将来不好就业,还不如选个普通985或211的热门专业,最起码毕业了有事干、有饭吃,起码能先混口饭。 尤其是现在互联网信息太发达了,学生对各个专业的就业情况、薪资水平、发展前景都能查得一清二楚。你比如说,考古学、图书馆学、哲学这类专业,不是说没价值,但找工作是真的难。 就算你是清北出来的,也很难改变这个现实。所以,很多学生索性就不赌了,不碰这些“风险高”的冷门专业。 这两年,像军校、警校、海关、定向委培的师范生、医生这类学校和专业,突然成了大家眼中的香饽饽。为啥?原因就一个——稳定。 这些专业一般毕业就有编制,有铁饭碗,有保障。很多人宁愿低一档分,报考体制内相关专业,也不愿意去清北冒着被调剂的风险。特别是一些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稳定和现实比名校光环重要多了。 你要知道,在以前,清华北大可是光宗耀祖的象征。但现在,大多数人脑子都清醒了:一个清北冷门专业,读完后就业无门、薪资低迷、还要自己花钱读研深造,那这波到底划不划算? 其实,这件事的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更深层次的观念变化——从“唯名校”变成“唯实用”。大家开始意识到,大学的牌子固然重要,但毕业后拼的是本事,是专业能力,是能不能解决问题、创造价值,而不是你是不是清北出身。 过去你是清北的,出去一说就有面子,单位也愿意招你。可现在,用人单位越来越务实,很多岗位明确要求是某个专业、具备什么技能,你再牛的学校,不符合岗位需求也没用。名校是敲门砖,但不是饭碗本身。 特别是当下经济环境不太好,企业缩招、岗位减少,文科和某些冷门理工科的学生确实更难找工作。家长和学生早就看透了这些,用脚投票,当然要选那些就业更容易的热门专业。 当然,也不是说清华北大就不行了,它们依然是全国最顶尖的学府,资源、师资、平台都很强。但问题在于,它们某些冷门专业的就业支持跟不上现实变化。 国家花了那么多资源培养顶尖人才,如果这些专业出来的人才最后转行、出国或者干脆不从事相关行业,那就有点可惜了。 清北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近年来也在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比如增设交叉学科、应用型课程,但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冷门专业就业问题,还是需要一整套系统性改变。 现在的趋势是,分数高的考生也不一定一窝蜂去清北了。比如一些学生会选择国防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其他综合实力强、专业设置更贴合自身兴趣的学校。 更重要的是,这些学校的很多热门专业,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学工程、金融、临床医学等,就业率高、发展前景好、企业认可度强,这些都是学生衡量时更看重的因素。 所以我们说,清华北大并没有真的“失宠”,而是大家在更冷静、更现实地看待高考志愿填报这件事。不是不崇拜名校了,而是知道了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在今天这个环境下,能不能养活自己、能不能快速进入社会角色,比那张带着光环的毕业证更重要。一个毕业后两三年还在“迷茫期”的名校生,可能还不如一个技术扎实、踏实能干的普通大学生受欢迎。 选大学也好,选专业也罢,说到底,还是要想清楚一件事:你上大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证明你多厉害,还是为了以后能过上想要的生活? 如果答案是后者,那你就得承认,现在的年轻人选得没错。
清华北大扛不住了,清华降至637分…众所周知,清华北大是顶尖名校,分数线一般
【144评论】【7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