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哪个朝代最令人惋惜,那必定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了。后周国君柴荣励精图治,使得

曹勇说史 2025-07-16 23:08:37

要说哪个朝代最令人惋惜,那必定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了。后周国君柴荣励精图治,使得后周从一方诸侯变成了足以海吞宇内的存在,就连当时强大无比的辽国都不是其对手。 只可惜天妒英才,柴荣在征伐辽国途中重病,抱憾而终。 柴荣这一走,后周的天就塌了一半。他留下的是一个蒸蒸日上、兵强马壮的政权,也留下了一个年仅七岁的小皇帝和一群虎视眈眈的武将。你想想,五代十国那是什么年月?今天你称帝,明天他登基,皇帝轮流做,全凭枪杆子说话。柴荣在的时候,靠他的威望和能力镇得住场子,他一不在,那点脆弱的忠诚根本经不起考验。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没过多久,他手下最能打的将领赵匡胤就在陈桥驿搞了一出“黄袍加身”,轻轻松松把后周江山改姓了“宋”。后周,从建立到结束,满打满算也就九年多,真真儿是短命王朝。 可就这么个短命王朝,后来的史学家们提起来,没有不竖大拇指的。为啥?因为它就像一颗短暂却无比耀眼的流星,划破了五代十国那漫长混乱的黑夜,给后来一千年的中国定下了基调。柴荣这人,打仗是把好手,治国更不含糊。他搞改革那叫一个雷厉风行,说干就干。整顿军队,把那些老兵油子、空额吃饷的都清理出去,军队战斗力立马不一样了;治理黄河水患,疏通运河,让老百姓能喘口气,也让物资流通起来;打击佛教势力,把大量寺庙的铜像熔了铸钱,把被寺庙占用的土地和劳动力解放出来,充实国库和兵源;修订法律,力求公平一点,别那么随意;还大力推行文教,开科取士,让读书人有个盼头,也给国家储备人才。这些事儿,桩桩件件都在干实事,都在为统一天下打基础。 赵匡胤接了柴荣的班,建立了宋朝。仔细瞅瞅宋朝初年那些国策,嘿,简直像是照着柴荣的蓝图描出来的!赵匡胤搞“杯酒释兵权”,把兵权收归中央,这不就是柴荣强化中央军事指挥的升级版吗?宋朝那套精密的文官官僚体系,重视科举选拔人才,柴荣当年就大力推行过,开了好头。经济上重视农业和商业,发展漕运,也是延续了柴荣疏通运河、恢复生产的思路。甚至后来宋朝的“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国策,骨子里也带着柴荣时期奠定的中央集权和以文抑武的影子。可以说,没有柴荣这九年大刀阔斧的奠基,北宋初年那套稳定繁荣的架子,搭起来绝不会那么快,那么顺当。宋朝能成为后世眼中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朝代,后周这不到十年的“施工期”,功劳绝对不小。 柴荣和后周备受推崇,这情有可原。他确实是个难得的有为君主,在乱世中展现出惊人的魄力和远见。后人惋惜他的早逝,感叹他若多活几年,或许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彻底改变北方的格局,甚至可能避免后来宋朝的积弱。这种惋惜,带着对英雄壮志未酬的同情,也寄托了对一个更强大王朝的想象。 柴荣很厉害,这没错,但他毕竟只在位五年多,很多政策只是开了个头,效果需要时间检验,弊端也可能还没显露。他北伐辽国初战告捷,但面对辽国真正的反击,后周能否持续胜利?他强力整顿佛教,长远看会不会引发别的社会问题?这些都没机会验证了。我们记住的,是他锐意进取的姿态和留下的改革框架,却忽略了他作为个体统治者的局限性和历史进程本身的复杂性。 更重要的是,我们推崇柴荣,惋惜后周短命,很容易陷入“个人英雄史观”。仿佛历史的走向全系于柴荣一人的寿命。但后周真正伟大的地方,恰恰在于它不仅仅依靠柴荣的个人魅力。它建立了一套相对有效的制度雏形——更高效的行政、更规范的军事、更务实的经济政策、更注重文治的导向。这些制度性的东西,才是真正能传承下去、影响深远的“遗产”。赵匡胤能顺利接手并建立稳固的宋朝,正说明柴荣打造的这套“国家机器”本身是有强大生命力的,它超越了柴荣个人的生死。宋朝后来遇到的困境,比如“三冗”问题、军事上的被动,根子更多在于这套制度在后续发展中逐渐僵化、偏离了初衷,或者遇到了新的时代挑战(比如更强大的游牧政权崛起),而不能简单归咎于柴荣死得太早。 所以说,后周的伟大,不仅仅在于柴荣这个“明君”的光环,更在于它在那个混乱年代,短暂却深刻地实践并初步确立了一套走向稳定、统一和文治的治理模式。这套模式被宋朝继承并发扬光大,塑造了此后一千年的中国社会形态。我们推崇柴荣的雄才大略,惋惜他的早逝,这都没问题。但别让这种情感模糊了更关键的东西:真正影响千年的,是那些具有开创性和生命力的制度性变革,而非仅仅寄托于某个明君的个人命运。后周这九年,就像一次成功的“压力测试”,证明了这条道路的可行性,这才是它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比想象中柴荣多活十年能取得的战功,意义或许更为深远。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38

猜你喜欢

曹勇说史

曹勇说史

曹勇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