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不多造几艘航母,反而去搞两栖登陆舰? 中国海军舰艇研发的核心力量集中在708研究所,这支团队几十年来为海军设计了从071型登陆舰到075型、076型两栖攻击舰等一系列舰艇。研究所位于上海,办公楼里堆满了舰艇设计图纸,工程师们常年埋头于复杂的三维建模和数据分析。 马伟明院士是这支团队的技术灵魂,他专注于舰船电力系统的突破。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是他的得意之作,这套系统能高效分配舰艇能源,支持电磁弹射装置的运行,极大提升了舰艇的作战灵活性。 马伟明和团队从2010年代初开始研发全电推进技术,期间经历了无数次实验调整。一次测试中,电力系统成功驱动电磁弹射装置,让无人机顺利起飞,这标志着中国舰艇技术迈向新高度。 708研究所的努力不限于实验室,他们与沪东中华造船厂紧密合作,工程师们常驻船坞,检查钢板焊接质量,确保每艘舰艇的建造精益求精。马伟明团队的贡献让四川舰从概念走向现实,他们的工作环境虽然低调,却是中国海军现代化的重要支点。正是这些技术积累,让中国能在两栖攻击舰上实现技术跨越,为海军的战略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 中国海军近年来的发展速度让人咋舌,但为啥不一股脑儿多造几艘航母,而是把精力花在两栖攻击舰上?答案得从战略需求和技术现实两方面说起。四川舰是076型两栖攻击舰的代表,2024年12月27日在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下水,满载排水量约4.8万吨,配备直通甲板和坞舱,能同时起降6架直升机,搭载30架各型飞行器,包括固定翼无人机。相比航母,四川舰的建造周期短,成本低,功能还更灵活。它不仅能执行登陆作战,还能支援岛礁争夺、灾害救援等多种任务。比如在南海这样的复杂海域,四川舰能快速投送部队和装备,适应小规模、高强度的区域冲突。 技术上,四川舰的亮点在于电磁弹射和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电磁弹射装置让无人机起飞更高效,相比传统航母依赖的昂贵预警机,四川舰用无人机预警群代替,成本低、数量多,还能执行远距离侦察任务。这种无人机作战模式极大提升了舰艇的战场感知能力。此外,四川舰的综合电力系统比美国航母的交流电系统更稳定,能支持更复杂的设备运行。这套系统的研发过程并不轻松,708研究所的工程师们花了多年时间优化电力分配,测试中反复调整参数,确保系统能承受高强度作战需求。 战略上,中国海军目前更侧重近海防御和区域控制。航母虽然是远洋作战的王牌,但建造一艘核动力航母动辄需要七八年,成本高得吓人,还得配齐舰载机群和护航舰队。相比之下,两栖攻击舰的性价比更高,能快速形成战斗力,填补航母建造的空窗期。比如,四川舰的坞舱能搭载气垫登陆艇和两栖车辆,适合在岛礁作战中快速部署力量。公开信息显示,中国目前有三艘航母在役,分别是辽宁舰、山东舰和福建舰,但两栖攻击舰的数量在稳步增加,预计到2029年可能达到10艘。这种组合让中国海军在近海和远洋都能灵活应对。 还有一点,两栖攻击舰的研发能为未来航母铺路。四川舰的电磁弹射技术就是个例子,这套系统在测试中积累的数据,直接为下一代航母的研发提供了支持。国际上,美国凭借11艘核动力航母长期称霸海洋,但中国选择先从两栖攻击舰入手,既能满足当前需求,又不至于过早暴露全部实力。这种低调但务实的策略,还能让对手摸不清中国的底牌,降低军备竞赛的烈度。 四川舰的下水只是中国海军现代化的一小步,未来几年,海军的舰队规模和技术水平还会继续攀升。根据公开信息,中国海军计划到2029年拥有约10艘两栖攻击舰,与现有的三艘航母形成互补格局。两栖攻击舰和航母的组合,能让中国在近海防御和远洋投送上更灵活。比如,四川舰的无人机作战能力在未来可能进一步升级,搭载更先进的侦察和攻击无人机,覆盖范围可能扩展到数千公里外。708研究所的工程师们已经在研发更高效的综合电力系统,目标是将其应用到更大吨位的舰艇上,比如未来的核动力航母。
中国为什么不多造几艘航母,反而去搞两栖登陆舰? 中国海军舰艇研发的核心力量集中在
史迹解读站
2025-07-16 21:52:47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