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本可以独占朝鲜半岛,因斯大林一个失误,变成“三八线”
1945年8月,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盟军开始瓜分战后蛋糕。在亚洲,日本的殖民地成了焦点,尤其是朝鲜。
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红军像开了挂一样冲进满洲和朝鲜北部。到8月15日日本投降时,苏联已经牢牢控制了平壤以北的大片区域,部队甚至逼近了38度线,离占领整个半岛就差临门一脚。
华盛顿的决策者不想看着苏联独吞朝鲜,于是提出了一个临时方案:以北纬38度线为界,北边归苏联受降,南边归美国管。
这条线是怎么选的?说来有点随意——两个美国参谋在地图上随便一划,觉得能把汉城留给自己就行,然后就把提案甩给了莫斯科。
苏联当时在朝鲜的军事优势明摆着,红军战斗力强、士气高,完全可以继续南下,把美国挤出半岛。可斯大林却意外地点头同意了美国的提议,部队停在了38度线以北。
为什么呢?
首先,苏联刚打完欧洲战场,筋疲力尽,国内一片狼藉,实在不想在亚洲再开一场硬仗。其次,斯大林可能觉得这只是个临时安排,战后再通过谈判把整个朝鲜弄到手也不迟。
最后,他还得掂量一下美国——毕竟原子弹刚在广岛和长崎炸响,跟美国硬碰硬风险太大。斯大林想的是先稳住阵脚,留点余地。
但这步棋走得太保守了。他低估了美国在南边的决心,也没料到这条线会从临时分界变成铁板钉钉的国界。
斯大林的决定直接导致了朝鲜半岛的分裂。
1948年,南北两边各自建国:北边是苏联撑腰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南边是美国支持的大韩民国。两个政权都觉得自己是正统,边境小摩擦不断,谁都想把对方吞了。
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憋不住了,越过38度线发动进攻,朝鲜战争正式打响。这场仗打了三年,死了几百万人,最后还是在38度线附近停了下来。
1953年停战协定签了,但和平条约没影,半岛就这么一直分裂着。北边成了封闭的穷国,南边却发展成了经济强国。这条线不仅分开了土地,还分出了两种命运。
他的决定不仅影响了朝鲜半岛,还让东亚成了美苏争霸的前线,余波到现在都没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