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侦察参谋傅平山牺牲后,其遗体被越军浇在水泥基座中,部队首长指示:花1万元,找几个越南人,把烈士遗体带回来! 傅平山生前是北京军区38军114师侦察科副营职参谋,1986年底,傅平山率领4连侦查小分队,深入越军阵地附近实施捕俘行动,计划抓捕一名越军士兵,来套取越军的布防情况。 这一万块花得够野路子!要知道那年头城里工人工资才几十块,首长们硬是凑出这笔巨款,托越南边民在黑漆漆的夜里把水泥块凿开,抠出残缺不全的遗体。可悲的是最终只抢回一副头骨——英雄的身体永远烙在异国的水泥墩子里。 这事听着心里发堵。烈士的命丢了不够,尸身还得被敌人当成示威的旗子插在阵地上。部队豁出天价赎骨头,骨子里是拿钱跟敌人打一场尸体争夺战。你说值不值?当兵的人心里有杆秤: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兄弟的血肉不能当敌人的战利品。可往深了想,这笔钱砸得人心酸:英雄的尊严居然要靠真金白银往回买!这跟菜市场讨价还价有什么区别? 咱们揪揪这事的疙瘩:战争把人性撕得支离破碎。越军干出水泥浇尸的事,早就丢光做人的底线;咱们这边砸钱赎尸,看着重情重义,却暴露了更刺眼的现实——烈士的尊严原来靠钞票保护。和平年代的人觉得不可思议吧?可这就是战场的残酷法则:枪炮能打碎肉体,而比枪炮更毒的,是那种连死人都不放过的恶。傅平山的头骨回来那天,全师哭成一片。泪里有痛惜,有愤怒,还有种难以言说的憋屈:咱们的汉子,怎么落得用钱赎回半副骸骨?这笔账,该算在谁头上?
真想坚守!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后期,有前线部队提出:“不要后方粮食,只要保
【172评论】【1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