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黄干宗被两个越南女兵抓走,他已经做好赴死的准备,谁知她们却说:“我们不杀你,只希望你能答应我们一个请求!”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9年,中越边境炮火连天,对生活在那儿的普通人来说,命运就像风中浮萍,说不定飘向何方。 在广西,一个刚满十八岁的青年,名叫黄干宗,从小看着两国从亲如兄弟到反目成仇,对越军的骚扰早已恨得牙痒痒,他没多想就加入了民兵,一心要保卫家乡,谁知,一次普通的运粮任务,竟让他的人生拐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弯。 而一次猛烈轰炸后,黄干宗被气浪震晕了过去,等他醒来,人已经躺在陌生的密林里,眼前是两名荷枪实弹的越南女兵,他脑子里闪过的全是战俘被虐杀的传闻,心一横,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谁知对方一张嘴,竟是半生不熟的中文:“你放心,我们不杀你,救你回来,是想让你给我们当丈夫。” 这把黄干宗彻底懵了,怀疑自己在做梦,可身上的枪早没了,反抗就是死路一条,他被迫接受了这个荒唐的现实——自己被“俘虏”去当丈夫了。 黄干宗只能假装顺从,心里却时刻盘算着怎么逃,可这两个女兵也精明,不管干什么,总会留一个人死死盯着他,简直密不透风。 终于,他等来一个机会,那天天气炎热,一个女兵去做饭,另一个看守他的竟然靠着树打起了瞌睡,黄干宗心头一喜,他拼命往记忆中家的方向跑,可这片原始森林像个巨大的迷宫,他很快就迷了路,加上没吃没喝,没多久就体力不支。 那两个女兵发现黄干宗跑了,但也不着急,凭着对地形的熟悉,没费多大劲就把他“抓”了回去,这一次之后,她们看得更严了,黄干宗逃跑的念想几乎断了。 但是日子久了,彼此间的敌意也淡了,黄干宗这才知道,这两个女兵一个叫黎氏萍,一个叫阮氏英,因为战争兵力不足才被征召入伍,她们打心底里厌恶打仗,早就商量好了一起逃跑,宁愿在山里当野人,也不想再回战场。 可之所以“绑架”黄干宗,一来是怕他回去报信暴露了行踪,二来,两个女人在野外生活,也确实需要一个壮劳力。 起初他们住在山洞里,后来一起动手,砍树盖了间简陋的木屋,没有钟表,没有电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不过,黄干宗一个中国人,实在适应不了越南丛林的水土,没多久就病倒了,正是这场病,彻底改变了三人的关系。 并且黎氏萍和阮氏英像照顾亲人一样,没日没夜地守着他,找草药、喂食物,有时甚至自己饿着肚子也要先把吃的留给他,黄干宗看着她们为自己忙前忙后,心里那道防线,就这么一点点塌了,恨意和戒备,慢慢被一种复杂的情感取代。 在这种与世隔绝的环境里,道德和规矩都让位给了生存本身,黄干宗默认了,成了她们共同的丈夫,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先后有了几个孩子,有了家庭和孩子,黎氏萍和阮氏英也彻底放了心,不再限制他的行动。 可黄干宗心里清楚,这里不是他的家,即使有了妻子儿女,他依然是个中国人,那份对故土的念想,像一棵树,在他心里越长越高。 在山里生活了十几年,黄干宗早已成了丛林专家,辨方向、找食物的本事,也为他最后的逃离做好了准备。 然而,点燃他希望的,是一个小小的啤酒瓶盖,那天他照常外出,一脚踩到一个硬物,捡起来一看,瓶盖上赫然印着几个汉字,他瞬间像被电击中一样,家乡的砖瓦、村口的槐树,一下子全涌进了脑子。 而且黄干宗立马判断出两件事:第一,他们已经辗转到了离中国很近的地方;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战争时期哪来的啤酒,如今中国的啤酒都能卖到这里,说明两国早已恢复通商,战争肯定结束了! 这个发现让他下定了决心,那天晚上,他像往常一样给妻儿们做了顿丰盛的晚餐,心里却在进行最后的告别,他借口上厕所,头也不回地朝着发现瓶盖的方向跑去,这一次,他没有迷路,他回家了。 当黄干宗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家门口时,他的父母抱着他嚎啕大哭,原来,在所有人眼里,他早在十三年前的那次任务中就“阵亡”了,家里每年清明还给他烧纸钱,直到这时,黄干宗才惊觉,自己这一“失踪”,竟然过去了整整十三年。 并且政府很快核实了黄干宗的身份,给他补办了户口,村里人也很同情他,帮他在边境开了个小卖部,日子总算安稳下来。 但也有人给他介绍对象,可他都摆手拒绝了,从此一个人过,经历了这番奇遇,他变得沉默寡言,再也不愿离开家乡半步。 在安顿下来后,他偶尔也会想起山里的黎氏萍、阮氏英和那几个孩子,甚至想过回去找她们,可一想到国境、身份这些现实问题,念头最终也只能是念头。 这段离奇的经历,与其说是对人性的考验,不如说更像一出战争开的荒诞玩笑,只是这个玩笑,开在了黄干宗一个人身上,一开就是一辈子。 【信源】《海内与海外》 |1994年第7期——越南女兵的压寨丈夫;凤凰网——长得帅也是一种罪,他被越南女兵劫走,当了13年压寨丈夫
1951年,志愿军447团一位营长正要处决临阵脱逃的副连长时,指导员以"需先向上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