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周总理访问埃及,大使陈家康的夫人给周总理洗衣服时,突然脸色大变,怒气冲冲的去找丈夫:给我笔钱,我要给周总理买三件新衣服!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3年,周总理带团访问埃及,按惯例,衣服要交给使馆清洗,驻埃及大使陈家康的夫人徐克立在使馆小院里收拾这些衣物的时候,发现了几件衬衣。 那是总理随身穿的白衬衫,领口已经发黄,袖子处打着补丁,布料摸上去又薄又旧,袖口已经磨毛起球,洗水里一晃就显得褪色严重。 她盯着那几件衣服,愣在原地没有说话,脸色变得难看,心里涌上一股说不清的委屈和生气,她想到这是国家的总理在国外访问穿的衣服,心里实在过不去。 她回过神来,扭头就跑去找丈夫,心里觉得这不像话,国家脸面要顾,自己也看不下去,她坚持要自己出钱买几件新的,让总理在国外也体面。 夫妻俩商量后决定去当地挑选了三件合适的新衬衫,按着总理的身材尺寸特意定制,准备送去给总理换上。 使馆里的人都知道这件事,心里也觉得有理,毕竟外交出访,谁也不希望别人看笑话,尤其是外国人看到中国总理穿得这么寒酸。 可事情没那么简单,负责照顾总理生活起居的卫士长成元功知道这个脾气,他明确告诉徐克立,大家早就劝过,总理从来不肯换新衣,不是没人给做,是总理自己坚决不让。 新衣服的外汇也要国家出,总理不愿意花那笔钱,衣服破了,他就打补丁,领口袖口烂了,就换块新的接上继续穿,一件衬衫常年不舍得丢掉,徐克立听完心里更急,觉得不花公家的钱,那她自己出总可以。 她还是把买好的三件新衬衫带去了给总理,周总理看了只是笑,摆了摆手,说破一点还能穿,让她把衣服拿回去。 徐克立急得掉眼泪,不肯收回去,坚持让卫士长带上,说不用就退给她,这三件崭新的衬衣最后还是跟着团队回了国,却一直没有机会穿在总理身上。 这并不是一次偶然的坚持,而是周总理一贯的习惯,从战争年代起,他就这样过日子,第四次反围剿的时候,前线司令部设在江西建宁,他和朱德住在一间破房子里。 屋里连像样的床都没有,就在两块门板上铺点稻草,盖的是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灰色旧毛毯,后来才又换了一条缴获来的红色毛毯,屋子四壁空荡,唯一挂着的,是敌人地图,枕头也没有,就搬块砖头垫着。 战士们看不下去,想把缴来的毯子、床单、桌椅送到他屋里,被他拦了回去,说东西归公不能给他用。 大家心疼他身体不好,生活太差,做菜的时候悄悄多放点盐,他一吃就吃出来,轻声说心意领了,但不能吃得和大家不一样。 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习惯一直没有改,他常年穿着那几双打过补丁的旧皮鞋,鞋底换了几次,袜子有洞就缝了接着穿,警卫员每天摸一遍检查,生怕他穿着破袜子见人。 警卫员回忆,那袜子补了又补,衬衫总是留几尺布专门做备用领子和袖口,因为这两个地方最容易磨破,破了就换上新的部分,整件衣服能多穿好几年。 周总理出国访问时,身边的皮箱也很有名,外国人以为里面放的是机密文件或者巨款,打开后全是打补丁的旧内衣裤、黄埔军校时期的牙缸、用到掉毛的毛巾、从延安穿到去世的睡衣。 出访马里的时候,驻马里大使的夫人朱红也帮忙洗衣服,看到那内衣内裤破得一碰就烂,边洗边掉眼泪,她没想到一个国家总理的贴身衣物竟然是这个样子。 周总理的这种节俭背后是有原则的,他说国家的钱要花在老百姓身上,哪怕是走访公园,也要正常售票,自己和警卫员的票钱都要掏。 公交车人多,他自己去排队,挤得跟别人一样,下雨天坐车,总交代司机慢点,别把泥水溅到路边的人身上。 这些生活里的小事传开后,很多年轻干部都觉得难接受,觉得太抠门了,怕丢了国家的脸,可周总理从来不在意面子,他始终把国家的钱和自己的钱分得很清楚,觉得公家的钱就应该用在老百姓身上。 就连到老年病重住院那段时间,他想吃桃子,卫士只能找来桃罐头,他吃了半口就放下,说了声谢谢,这也是他最后的“果实”。 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小节,他却看得最重,他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不愿多花一分国家的钱,在那件破了又补的白衬衫上,人们看到的不是寒酸,而是一种对国家负责到底的态度。 那一年埃及使馆的小院子里,徐克立的泪水和争执,成了无声的见证,那些三件新买的衬衣最后带回了北京,却始终没有上过身,正因为总理心里的那笔账,他始终算得清清楚楚。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党史博采——老一辈革命家对人民群众的至亲至爱
1963年周总理访问埃及,大使陈家康的夫人给周总理洗衣服时,突然脸色大变,怒气冲
如梦菲记
2025-07-16 15:53:38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