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屠呦呦赴海南工作临行前留影,照片中的屠呦呦穿着朴素,提着拎包,虽然她的相貌并不算特别出众,但是她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2年,一张黑白照片定格了屠呦呦临行前的身影,她穿着简单的衬衫,手里提着一个旧式拎包,脸上没有任何特别的表情。 那年她32岁,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一名普通研究人员,准备出发去海南进行中药材实地考察。 海南岛气候炎热潮湿,疟疾流行严重,给当地百姓带来极大痛苦,那次出差任务是要收集当地中药资源,积累实地经验,为以后的研究做准备。 当时的中国医疗条件有限,对疟疾缺乏有效控制手段,传统的奎宁类药物在越南等地逐渐失效,疟原虫的耐药性不断增强。 为了应对邻国的请求,中国政府在1967年启动了代号“523”的抗疟新药研究协作项目,全国各地研究机构都参与进来,中医研究院也接到了任务,希望能从传统药物中找到新的抗疟线索。 屠呦呦回京后,在中药所继续她的研究工作,科研条件十分简陋,实验室里器材短缺,检测方法落后,研究资金也很紧张,那时她接手的是一个进展缓慢的项目,很多实验都失败了。 她和同事们先后筛选了几百个样品,测试了上百种草药提取物,效果都不理想,青蒿在古籍中被多次提到可治疟,但实验室里的乙醇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很低,不足以成为候选药物。 研究陷入困境时,屠呦呦重新翻阅古代医书,她仔细研读了《肘后备急方》,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记录,引起了注意。 她开始思考是不是提取温度过高破坏了有效成分,传统的水煎法在高温下可能失去了活性,她决定尝试低温提取。 她和团队改用低沸点的乙醚进行中性提取,多次改进提取条件,在1971年10月4日那天,编号为191号的提取物在实验中显示出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这个结果带来了极大鼓舞,但还需要进一步验证,随后他们在猴疟模型上重复实验,也得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为后续的临床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那段时间科研压力很大,经常要加班到深夜,研究小组人手有限,任务繁重,很多细节都要亲力亲为。 为了验证青蒿素的安全性,屠呦呦和同事们还主动参与人体试服实验,承担未知的风险,科研经费紧张,设备落后,每一个小小的进展都来之不易。 1972年,青蒿素的抗疟效果通过了动物实验和早期临床验证,成为抗疟药物研发的突破口,后续在国际合作中,青蒿素被制成多种剂型推广使用。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了超过60%,青蒿素为防治疟疾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屠呦呦始终把功劳归于整个团队,她坚持认为,青蒿素的发现不是一个人的成就,而是国家科研集体力量的结果。 她的生活也没有因为科研成就发生大的改变,长期住在单位宿舍,出门拎着旧包,依然过着简朴的日子。 科研之外,她对生活琐事少有关心,常被人形容为随意、凌乱,她的家人也付出了很多支持,分担了家庭的责任。 多年以后,屠呦呦因青蒿素的贡献获得诺贝尔奖,她是中国首位获此殊荣的本土科学家,领奖台上的她身材瘦小,神情平和,没有华丽辞藻,她再次强调,青蒿素是中国传统医药对世界的礼物。 照片里那个朴素的身影,承载的不只是一次出差的行李,而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科研投入和为人类健康做贡献的信念。 从海南的实地考察,到北京实验室里的夜以继日,再到国际认可的荣耀,屠呦呦用行动证明了科学探索的价值,她没有靠华丽的语言来装饰自己,也没有为个人利益而改变方向。 那张1962年的旧照片里,简单的行囊背后,是一个科学家实事求是、执着探索的精神,是对医学进步最质朴、最真诚的承诺。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上观新闻——屠呦呦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一生与青蒿结下不解之缘
1962年,屠呦呦赴海南工作临行前留影,照片中的屠呦呦穿着朴素,提着拎包,虽然她
如梦菲记
2025-07-16 15:53:3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