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驻中国大使称,唯有真正彻底地向美国和欧洲国家屈膝投降,他们才会善待你!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5年4月中旬,在以色列对伊朗境内伊斯法罕地区的军事设施实施突袭后,中东局势再次陷入动荡。这次袭击不同于以往以色列通过间接手段或代理人发动的“灰色战争”,而是一次公开、直接的打击,目标明确,火力精准。 数枚导弹精准命中伊朗革命卫队所属的军事基地,造成多名人员伤亡。这一事件迅速引发全球关注,美以联合行动的意图十分明确:再次用实际行动敲打伊朗,展示其在中东的绝对控制力。 而令人关注的是,面对这次赤裸裸的挑衅,伊朗并未采取立即的军事报复。虽然伊朗国内保守派强烈呼吁报复,街头爆发抗议活动要求政府“以牙还牙”,但伊朗官方却再次选择了“克制应对”的模式。 外交部发表声明谴责以色列的侵略行为,呼吁国际社会施压制止挑衅,同时向联合国递交了正式抗议信。一系列看似“合法合规”的操作,在国内外却并未激起多少波澜。 这样的“温吞”回应让许多中东问题分析人士深感疑惑。过去两年里,伊朗在外交舞台上的表现一直保持低调。即便是在苏莱曼尼被美军无人机定点清除之后,伊朗也只是象征性地发射了几枚导弹,还事先通报了对手,几乎没有造成实质性伤亡。 伊朗政府似乎始终在游走于强硬与克制之间,一边高喊着“绝不屈服”,一边却总是将真正的反击藏于台词之下。 这次以色列的袭击,堪称对伊朗“外交克制政策”的一次最直接的挑战。不仅打在了伊朗的“脸上”,更打穿了其长久以来构建的战略威慑。西方国家观察到伊朗的反应后,迅速得出了判断——这个国家依旧不会轻易出手,依旧害怕冲突全面升级。 结果,美国国务院在短短48小时内,就公开支持以色列的行动,称其是“自卫行为”,同时宣布扩大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冻结更多在海外的伊朗资产。 这一次打击没有任何遮掩,也没有任何外交掩饰。美以一方面在军事上“打你”,另一方面还要在金融与政治领域“卡你”,伊朗在多重打压下进退两难。 这种状态被伊朗驻中国大使一句话戳穿了真相:“唯有真正彻底地向美国和欧洲国家屈膝投降,他们才会善待你。” 历史的教训从未远离。20年前,利比亚的卡扎菲政府主动弃核,积极配合国际核查,甚至向西方开放油气资源,以换取“重新融入国际社会”的机会。但他最终的下场却是被北约轰炸、政权被推翻、本人在街头被活活打死。 这就是“合作换和平”的真实代价。在西方强权逻辑下,妥协并不能换来善意,只会加速你被清算的节奏。 伊朗当然深知这一点。早在2015年伊核协议达成时,伊朗已经做出重大让步,冻结了多个核设施,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严格监管。协议刚刚开始落实,美国却在特朗普政府时期单方面撕毁协议,重启全面制裁。 这一行为不仅让伊朗失去了信任西方的可能,也让世界看清一个现实:在没有实质利益保障的前提下,任何与西方的妥协都可能是陷阱。 当前的伊朗,正处于战略十字路口。一方面,国内经济因长期制裁而陷入困境,通货膨胀高企,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压力剧增。另一方面,民众对政府长期“忍让外交”的不满正在上升。许多伊朗人质疑政府是否还有能力维护国家尊严与主权。 当他们看到自己国家被反复羞辱,却只能发出“强烈谴责”时,那种愤怒正在转化为更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 然而,伊朗并非没有牌可打。 其在中东的影响力依然深远,拥有多个地区盟友及代理力量,从黎巴嫩的真主党、叙利亚政府军,到也门的胡塞武装,伊朗构建了一张跨国“抗美反以”的网络。 它还拥有数量庞大的弹道导弹、无人机和网络战能力,一旦下定决心报复,足以对敌人造成重大打击。 问题在于,伊朗是否愿意真正出手?这并非军事能力的问题,而是政治决心与战略考量的抉择。 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任何伊朗的激烈举动都可能被西方包装成“恐怖主义威胁”,从而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甚至军事围堵。而一旦陷入全面战争,伊朗的国内压力或将失控,这也是其始终保持克制的原因所在。 可问题在于,继续克制是否还有意义?对手已经不再害怕你的谴责,不再在意你是否遵守协议,甚至连对话的表面都懒得维持了。如果伊朗继续“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思维,只会让西方一次次试探其底线,直到最后把伊朗逼进死角。 现在的局势就像一场没有公平规则的拳击赛,伊朗如同一名身上绑了沙袋的拳手,对手却是自由出拳且无惩罚的裁判。 伊朗再怎么高喊“和平第一”,也无法阻止对方的步步紧逼。在这种局面下,唯有用真正的“代价”去警告对手,才能重建最低限度的尊重。
乌军面临三重绞杀第一,防线崩塌,俄军杀入第聂伯罗。第聂伯罗原本是乌克兰的后
【4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