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山东一位农民挖出一柄七米长,重达1500公斤的巨剑,连专家都被惊讶到了,连称不可能,这根本不是人拿得动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8年初春,山东兖州的泗河河床上,泥沙尚未干透,村民们已经开始了每年例行的挖沙活动,这一带的乡亲习惯在枯水期到河里挖沙,用于砌房、修猪圈或筑院墙。 那年三月,大桥村的几位村民照例下河淘沙,干着干着,一阵清脆的撞击声陡然打破了晨间的宁静,有人铁锹碰到了一个极硬的物体,沙砾激起一阵尘土,众人纷纷围拢,试图探个究竟。 起初人们以为那是块普通的河中顽石,但随着继续清理,物体的轮廓竟越来越清晰,形状怪异,表面锈迹斑斑,却显现出类似武器的结构,剑柄、剑格、长条形的剑身轮廓显露出来,整个铁块竟是一柄巨剑。 这一发现令在场村民目瞪口呆,剑身足有七米长,宽约尺许,部分深埋沙土之中,仅显露的一截就需数人合力才勉强翻动。 消息传开,当地文物管理单位迅速赶到现场,专家在初步勘测后,将巨剑完整挖出,测得其总长约7.5米,重量超过1500公斤,相当于一辆微型汽车的分量。 这把剑的外形独特,通体呈菱形扁身,剑锋略呈圆状,剑格为一枚厚重的圆盘,其上锈蚀密布,但在阳光下依稀可辨的铭文格外引人注目,专家们反复清理后,辨识出一行文字:“康熙丁酉二月知兖州府事山阴金一凤置。” 这一铭文揭示出剑的历史背景,铸剑者为金一凤,是清康熙年间的兖州知府,浙江山阴人,史料中曾记载其为一位政声清廉、深得民心的地方官员。 1712年,泗河突遭洪水侵袭,冲毁了横跨河上的南大桥数孔,金一凤捐出俸禄,主持修复工程,并为防后患,决定依照古法铸造镇水之剑,立于桥下水中,以镇灾祛祸。 在当时水患被视作妖邪肆虐的象征,古人常以重器镇之,民间相传蛟龙潜于江河,肆水为灾,若以铁器压之,可保一方平安,因此铸剑镇水在民俗中具备特殊的象征意义。 这柄巨剑并非为实战所造,其剑格雕有传说中“龙之九子”之一的睚眦形象,凶悍威猛,象征驱邪护河,它的存在既是信仰的体现,也蕴藏着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灾害的敬畏与应对智慧。 这柄剑除了镇水功能外,还兼具一定的水利监测价值,因剑身直立于河中,剑柄露出水面,与桥面齐高,古人可通过剑身上的刻度,观察河水水位的涨落,为防洪预警提供依据。 此外剑身深植于河底,其巨大的体积有助于削弱洪水冲刷桥基的力度,分散水流压力,从而延长桥梁寿命。 在冶炼工艺上,这把巨剑的打造亦堪称技术壮举,据专家分析当时采用的是“分铸法”,即先制作整体模具,在多个铸口同时注入铁水,再将各段拼合锻实。 金一凤为此在三合村南兴建多座炼铁炉,组织工匠昼夜锻造,方才完成此器,这不仅显示出清代冶铁工艺的精妙,也体现了当时地方官员治理水患的决心和实干精神。 随着河道年久变迁,桥体多次修缮改建,巨剑渐被泥沙埋没,沉于河底三百余年,直到1988年它才重新现世,专家们将其正式定名为“泗河镇水剑”,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妥善安置于兖州博物馆中专设展厅展出。 展馆内这柄沉静卧于透明展柜中的巨剑成为镇馆之宝,吸引无数游客驻足凝视,现代科技手段复原了当年铸造和安放的场景,让人仿佛穿越回那个尚无现代防洪体系、却以智慧和信仰构筑秩序的时代。 这柄剑并不锋利,却承载了沉重的责任和意义,它不是为战而生,却是为护民之安宁而铸,它的再现不仅是一场考古的偶遇,更是一次对古人生活方式、思想信仰和工程智慧的深刻回顾。 人们常说“器以载道”,这柄沉默三百年的巨剑,正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时代人们如何以双手与信念,对抗不可测的自然洪灾,护佑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老照片欣赏: 摄于上世纪1979年,上海自然博物馆;由于彼时文物保护技术,文
【17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