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一名服刑了40年的犯人刚出狱,便立刻写信给国家副主席,信中只有一句话

古往寻踪者 2025-07-16 12:48:56

1991年,一名服刑了40年的犯人刚出狱,便立刻写信给国家副主席,信中只有一句话:“你还记得那曾经的一千担救命粮吗?” 一句话将王震的思绪带回了战争岁月,他仍然记得,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冬季,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我们的战士面临着怎样的艰难险阻。 那是在1945年,三五九旅因为连天的大雪物资运输艰难,敌人妄图以切断我军补给的方式给我军重大打击,就在这时,地方专员李实站了出来。 来军中开会的时候,一路上他的心情都很沉重,因为战士们身上的棉絮外露,即使补丁摞补丁也难以御寒,到了开饭的时间,战士们捧着手中的半碗饭小心的吸溜不舍得大口吞咽。 战士们已经难到了这种程度,让李专员心中一阵心酸,于是在会议上,他信誓旦旦的说:“即使豁出去我这条命,也一定会给战士们弄来粮食。” 回去的路上,很多战士的饭碗中结了一层厚厚的冰霜,然而面条压根没吃多少,因为那是他们一整天的饭食,看到这里,李专员戴上帽子,步履坚定的离开了。 那时候,敌人封锁的紧,如果贸然往国统区购粮,风险不是一般的大,正因如此,他想到了一个人,当地首富廖家,这个廖家不是一般的商贾之家,他们并不唯利是图,面对国共两党的态度相当,曾对两党都提供过帮助。 果不其然,当李专员秘密见到廖家话事人廖老太的时候,廖老太也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镇定,他们不怕国民党的威胁,当听到我军处境艰难的时候,廖老太微眯双眼,扶着拐杖的手一紧说:“开仓,放粮,缺多少你就拿多少,千万不能紧了战士们!” 李专员眼眶一片湿润,对廖老太再三鞠躬,并坚持一定要写欠条,承诺往后革命胜利会回报给他们。 但廖老太当即销毁欠条,她说:“我不喜欢这东西,我帮助你们是因为你们都是为国为民的英雄,我身为中国人,哪有不出手相助的道理?” 90岁的廖老太为何能管理这样一大家子,看看老太的气魄就能一目了然,而当这些粮食秘密运往我军营中时,在战场上受伤流血都没哭的战士们偷偷抹起了眼泪,他们暗自下定决心誓死守卫人民。 有了粮食,我军战士扭转乾坤突出重围,这件事也渐渐被历史封存,不知道什么时候,廖老太去世了,但她直到临死前都还记得嘱咐子孙,一定要无条件帮助共产党。 正是因为这样的嘱咐和教育,廖复初也曾冒死贿赂国民党高官救出三位我党人员,可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让他在革命成功后被误解,那时候他百口莫辩。 40年后,他出狱却没了户口没了家,于是他到处奔走可是都没能找到有力证明办户口,这时,也有人提到了多年前廖老太的壮举。 于是他辗转寻到了一张记录当年往事的文章,正是李专员所写3,但遗憾的是李专员已经去世了,不过他也由此找到了当年为李专员代笔的老前辈。 老前辈听说他的身份,立刻答应帮他写一封信,写信的对象正是王震,也是当时指挥三五九旅的副司令,彼时已经是国家的副主席了。 这封信内容简短,但送到王震手中的时候却让反复阅读,这个老前辈也是他曾经的革命战友,让他回忆起了包括南泥湾在内的很多革命岁月。 于是,他立刻命人去核查办理此事,这件事在王震的重视下也很快出结果,廖复初不仅有了户口也领上了补助金,本来他说什么都不要国家的钱,最后拒绝不了只好收下。 那两百块钱沉甸甸的,是当年三五九旅的老战士对他们的感恩,绵绵无绝期,让廖家上下哭作一团。 主要信源:参考文献: [1]汪烈九.老兵找王震——《中原突围》中为王震送粮的原型及其幕后故事[J].文史春秋,2003(05):4-6+1. [2]王九.半世沉冤化甘露──三五九旅老作家马希良与廖复初“反革命”案[J].文史春秋,1995(03):52-56.

0 阅读:266

猜你喜欢

古往寻踪者

古往寻踪者

寻踪古往,探索历史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