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加达不是唯一的火点。泗水、棉兰、三宝垄,多个城市都爆发了类似场面。暴乱呈现出惊人的同步性,这绝不是偶然,而更像是有组织的清洗。一些受害者回忆,暴徒能分辨谁是华人,能精准找到哪些街区是华人聚居区。连消防车都没来,警察不是缺席就是袖手旁观。 骚乱结束后,政府做过表面文章。的确成立了真相调查委员会,也确实列出了一些数据。但整个过程充满干扰,报告被反复删减,关键责任人始终未被问责。很多华人家庭选择沉默,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他们怕被贴上“动乱余孽”的标签,怕被“煽动族群仇恨”定罪。他们知道,这个国家还没准备好面对那段历史。 接下来的20年里,印尼社会一边努力恢复经济,一边试图让人忘记1998。学生不再提起,媒体逐渐冷淡,甚至连博物馆都很少收录当年影像。直到最近,一条新闻把这段历史重新推上了风口浪尖。 批评随之而来。历史学家质问:那些死去的人就这样被抹掉了吗?幸存者质问:谁来还我们一个公道?可教育部给出的解释却是“为维护国家团结”“避免族群对立”,意思很明确:为了现在的稳定,必须删掉过去的不安。 但这份稳定,是不是建立在遗忘之上?有些记忆,是不能删的。哪怕伤口还在流血,哪怕讲出来很痛,也必须说出来。因为不讲,就意味着原谅;不写,就等于承认那段历史不重要。 人们开始反抗这种“集体失忆”。民间组织自发办展览、出书、拍纪录片。有些大学生开始自己翻资料、访谈受害者,把真实故事写进博客。还有幸存者决定不再沉默,站出来讲自己的亲身经历,不是为了煽动情绪,而是为了留下证据。 教科书不是用来遮羞的,它是国家记忆的起点。如果连书本都不能如实书写历史,那学生从哪里知道过去的真相?又从哪里学会同情、反省、抵抗偏见?那些躲过火海的人,那些亲眼见证死亡的人,他们的证词,才是真正的教材。 有人说,现在的印尼已经变了,已经进步了,不需要再提那些黑暗了。但真正的进步,恰恰是能坦然面对黑暗。不是逃避,不是掩盖,而是承认错误,然后努力不再重犯。 普拉博沃政府的决定,也许出于政治考虑,也许是为了甩掉历史包袱。但一个国家的尊严,不在于能否删掉自己的污点,而在于有没有勇气承认它。删掉1998,不会让伤口愈合,只会让伤口化脓。
传了这么久,印尼终究还是改主意了根据法国《论坛报》最新的报道印尼已经将本来的
【7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