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我国投掷第一颗实战氢弹,然而,当飞行员杨国祥按下投掷按钮时,氢弹竟然没有动静!紧急关头,领导下令:弃机跳伞,然而杨国祥一个举动,竟然挽救了我国几十亿的损失......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12月30日,西北戈壁滩上的罗布泊核试验场寒风刺骨,一架强-5甲战机划破长空,机腹下方悬挂的正是中国第一颗实战型氢弹“狂飙一号”。 驾驶舱内,彝族飞行员杨国祥全神贯注盯着仪表盘,耳机里传来地面指挥员宋占元的指令:“2178,可以投弹!” 他果断按下投弹按钮,却发现那个本该带着耀眼闪光坠向靶心的“大家伙”,依然死死卡在弹舱里纹丝不动。 而这不是普通的飞行故障,当时中国正面临超级大国的核讹诈,这颗当量300万吨TNT的氢弹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从设计到改装强-5甲载机耗时两年多,光是模拟弹就投掷了180枚。 杨国祥迅速切换应急投弹系统,三次尝试均告失败,燃油表指针却无情地滑向警戒线。 塔台传来周总理亲自下达的指令:“立即跳伞!”所有人都清楚,带弹着陆意味着什么,强-5甲挂载的氢弹采用半埋式设计,弹体距地面仅10厘米,着陆冲击可能引发核爆。 无线电静默中突然响起杨国祥的声音:“我要带弹返航。”这个决定让指挥部的空气瞬间凝固。 核工业部九院的朱光亚推开防空洞门,执意要在地面塔台见证降落过程,直到被杨焕民司令员硬拽进掩体。 此刻的跑道上,宋占元和参谋唐志敏成为最后的守望者,他们看着那架载着死神之弹的战机如同走钢丝般缓缓降低高度。 杨国祥的拇指始终没有离开驾驶杆旁的锁弹钩按钮,这是工程师们特意加装的最后防线,只要按下就能防止氢弹意外脱落。 当起落架接触跑道发出刺耳摩擦声时,监控室里的计时器仿佛被拉长,强-5甲在惯性作用下剧烈颠簸,那颗足以摧毁整座城市的氢弹却奇迹般纹丝不动。 事后检查发现,导致投弹失败的竟是一颗被多拧了半圈的螺丝钉,地勤人员出于谨慎过度紧固,造成燃爆管引线短路。 1972年1月7日,还是杨国祥驾驶着同一架强-5甲,将改进后的“狂飙一号”精准投向靶区,蘑菇云腾起的瞬间,这位“彝族之鹰”在遮光罩后露出微笑。 回望这场生死抉择,真正令人震撼的不是技术故障的戏剧性,而是在极端压力下展现的人性光辉。 杨国祥放弃跳伞并非鲁莽,他清楚知道强-5甲坠毁可能引发的灾难,更明白这颗氢弹对国家安全的意义。 当年参与强-5甲改装的工程师回忆,他们在周总理追问“氢弹投不掉怎么办”时,特意设计的锁弹钩装置最终成为救命关键。 这种将最坏情况纳入考量的严谨,与飞行员孤注一掷的勇气,共同构成了中国核武发展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传奇。 信息来源:中国军网《历史今日1月7日:中国第一枚实用氢弹试验成功》
1971年,我国投掷第一颗实战氢弹,然而,当飞行员杨国祥按下投掷按钮时,氢弹竟然
粉樱萌娃
2025-07-16 11:33: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