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脏腑失调为因,三脏同调可缓 中医认为,胆囊息肉的形成并非孤立事件,其

陈玉龙谈养护 2025-07-16 10:52:59

胆囊息肉:脏腑失调为因,三脏同调可缓 中医认为,胆囊息肉的形成并非孤立事件,其病因病机可归结为:①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虚;②心气不畅,神机失调;③肝失疏泄,气机阻滞。胆囊虽为六腑之一,但胆囊息肉的发生与心、肝、肾三脏功能失调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 《黄帝内经》有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古人早已洞察到胆在人体决策、判断等精神活动方面的重要作用,而胆的功能正常发挥,离不开与其他脏腑的协同配合。胆囊息肉虽病位在胆,但追根溯源,与心、肝、肾三脏的失衡紧密相连,所以调理时通常从这三方面着手。 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虚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内寓元阴元阳,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源,也是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气充足,则人体生长发育正常,脏腑功能协调;若先天禀赋薄弱,肾气亏虚,肾之精气不能正常滋养脏腑组织,就可能引发一系列病变。 胆囊息肉的形成,部分与先天因素有关。比如父母体质较弱,或者母亲在孕期调养不当,如感染疾病、过度劳累、情绪波动过大、饮食不节等,都可能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导致孩子先天肾气不足。肾气亏虚,不能温煦和滋养胆腑,使胆腑的气化功能失常,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出现障碍,日久则可能形成胆囊息肉。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中医常用熟地黄、山茱萸、肉苁蓉、巴戟天、菟丝子等药物来补肾益气,填精益髓,以增强肾对胆腑的滋养作用,恢复胆腑的正常功能。 心气不畅,神机失调 心主神志,主血脉,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心所主宰。心气通畅,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各脏腑功能协调有序;若心气不畅,心神失养,就会导致神机失调,进而影响全身脏腑的功能。 胆囊息肉患者常常伴有情绪方面的改变,如焦虑、抑郁、烦躁等,这些情绪变化与心神失调密切相关。而且,心神失调还可能影响胆腑的决断功能,使胆腑对胆汁的排泄调节失常,为胆囊息肉的形成创造条件。 针对这种情况,调理的关键在于安神定志,滋养心血。可选用远志、酸枣仁、柏子仁、茯神、龙眼肉等药物,以养心安神,使心气通畅,神机调达,从而改善胆腑的功能。 肝失疏泄,气机阻滞 肝主疏泄,具有调畅全身气机、促进气血津液运行输布、调节脾胃消化功能和情志活动等重要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正常协调。若肝失疏泄,气机阻滞,就会引发多种病变。 在胆囊息肉的发病过程中,肝失疏泄是一个重要因素。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肝气不畅,横逆犯胆,影响胆腑的疏泄功能,使胆汁淤积,久而形成胆囊息肉。此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湿热内生,蕴结于肝胆,也可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阻滞,引发胆囊息肉。 调理原则为疏肝理气,调和肝脾,常用柴胡、白芍、香附、郁金、陈皮、半夏等药物,以疏解肝郁,恢复肝的疏泄功能,使气机通畅,胆汁排泄正常。 就比如之前门诊上遇到的一位胆囊息肉患者,右上腹时有隐痛,尤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疼痛加剧,伴有口苦、咽干、情绪烦躁、失眠多梦等症状。查看其面色晦暗,舌苔薄黄,脉弦细。辨证属于“胁痛”“胆胀”范畴,主要病因在于患者长期工作压力大,情志不舒,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胆,同时心肾不足,心神失养,神机失调。 这个患者肝郁气滞,影响胆腑功能,胆汁排泄不畅,形成息肉;心肾不足,不能滋养全身,出现失眠多梦、面色晦暗等症状。治疗原则为疏肝理气以通胆腑,补肾养心以安神机。 组方:柴胡、白芍、香附、郁金、熟地黄、山茱萸、远志、酸枣仁、茯神、甘草。 服用一周后,患者右上腹隐痛症状减轻,口苦、咽干症状改善;继续服用两周,情绪烦躁、失眠多梦等症状明显好转;坚持服用一个月后复查,胆囊息肉较前缩小。患者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精神状态也焕然一新。

0 阅读:39

猜你喜欢

陈玉龙谈养护

陈玉龙谈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