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主要信源:(环球网——世界航母之“最”:最烧钱的“杰拉尔德·福特”号;观察者网——再等一年:第二艘福特级航母“肯尼迪”号交付推迟至2025年) 美国海军砸了130多亿美元造的“福特号”核动力航母,原本计划要当新一代海上霸主的,谁承想从2005年开工到现在,问题越攒越多。 技术故障解决不完,预算超支像无底洞,就连自家媒体都摇头说是“烂尾工程”。 更让美国人堵心的是,中国专家马伟明多年前讲的那句话:“美国某些海军技术已经落后中国”,这些年眼看着就要应验了。 尤其当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号”有条不紊地推进,连电磁弹射都用上了,更是叫人忍不住琢磨:美国海军是不是被自己追新技术的步子绊倒了? “福特号”这个名字,是从美国前总统福特那儿借来的。 海军当初琢磨的是让它接替老旧的“尼米兹级”航母,盘算着在二十一世纪继续攥牢海上霸权。 2005年开工,2009年铺龙骨,拖到2017年才正式服役,建了十几年时间。 这艘船体量是真大,10万吨的钢铁巨兽,设计能带75架以上舰载机,满世界执行任务。 最招眼的是它塞进去几样新玩意。 电磁弹射器,新设计的拦阻设备,还有专门运弹药的升降机,甚至装了激光武器。 谁能料到,这些花大价钱搞的创新技术,反而成了“福特号”的命门。 电磁弹射器本来是海军吹上天的招牌,吹它比旧系统精准灵活,还能对付轻型无人机。 但现实啪啪打脸。 美国海军自家定的硬指标是每4166次弹射出一次影响任务的故障,可2020年真拉到海上实测,每弹射181次就趴窝一次。 其中一次大故障直接导致弹射器瘫痪好几天,连飞行训练都抓了瞎。 问题根子出在整套供电系统顶不住高负荷运转,零件和软件协调得七零八落,修修补补到现在也没完全理顺。 拦飞机的新设备同样成了拖后腿的累赘。 按原计划2017年服役前就该完成测试认证,结果拖到2020年,能用的拦阻索还是凑不齐数。 不是硬件抽风就是软件掉链子,回收飞机的环节变得又慢又麻烦,最后得找外来技术队救急。 更闹心的是弹药升降机。 舰上11部新式升降机本打算实现弹药自动转运,可服役那会儿能正常跑动的不超过六部,剩下的要么在调试,要么干脆罢工。 水兵们只好用推车扛箱子,干活效率反倒退回十年前水平。 美国政府问责署早在2016年就警告过海军:这么多没验证的新技术一股脑往新舰上堆,玩得太悬。 可那时候舰体已经开建了,结果就是一边造舰一边捣鼓技术,设备出了问题返工重来,船壳里头拆了装、装了拆,折腾人的很。 预算跟着刹不住车往上窜。起初说是105亿美元搞定,2017年交舰时已经烧到130亿,又缝缝补补搞改装,前前后后砸进去150亿美元。 就连国会老爷们也坐不住了,连着几年对海军发难,说他们监督缺位、成本管得一塌糊涂。 说起这事不得不提马伟明这个人。 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专攻舰船电气系统,2017年他就有胆量说美国在综合电力技术上“落后中国十年”,甚至半开玩笑讲“可以给美国同行提提建议”。 当时听着像大话,可如今“福特号”被电力系统折腾得焦头烂额,“福建号”的电磁设备却运转自如,倒显得他这话有几分底气。 有人觉得美国人太贪心,非要把最新技术全压到一条船上;而中国人稳扎稳打,小步快跑反而弯道超了车。 熬到2023年,“福特号”总算磕磕绊绊完成第一次部署任务,262天里弹射了8725架次。 表面看着热闹,内里却虚得很。 海军高层现在心里急得冒火,因为国会早撂过狠话:如果2025年前搞不定关键技术,后面几艘“福特级”的预算悬。 今年就剩这点时间,美国海军压力比山大。 因为中国“福建号”航母正卡在2025年这个点上,按计划即将正式服役。 美国海军从“福特号”头胎难产的惨痛里也不是没学乖。 第二艘“肯尼迪号”造得就谨慎多了,成本压到115亿美元左右,技术调试也避免急慌慌上马。 如果这条路走通,“福特级”往后还是美军的海战王牌。 但眼瞧着中国航母不但数量在涨,技术突破也一次比一次快,下一步说不准连核动力都要拿出来。 照这么看,往后十年大洋上的较量只会更激烈。 对美国人来说,眼下最紧要的,怕是得从“福特号”这堆乱麻里赶紧抽身,找出条又稳又快的实路子。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雕塑艺术之魅力
2025-07-16 10:18:37
0
阅读: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