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格就是自己玩砸了!皇太极死时有四大亲王,礼亲王代善压根无意皇位,郑亲王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是旁支,没资格争夺皇位。剩下的就是多尔衮和豪格,就属他俩地位更高。 皇太极突然离世,没有留下半句遗言。朝廷上下,从权贵到兵将,都知道一场争夺战即将爆发。对于那个年代的满洲王室来说,皇位不仅是权力的巅峰,更代表着家族命脉和天下归属。没有安排好的接班人,就像家族的主心骨突然消失,整个大家庭随时有可能闹得不可开交。 在这个关键时刻,四大亲王成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他们的身份、家世、性格和手里掌握的势力,决定了这场争斗的走向。 礼亲王代善,年纪最大,是努尔哈赤的次子。早年也是家族中举足轻重的角色,但这些年经历太多,心气儿早就淡了。他看得很开,想得也透,最关心的其实是家族团结,不想掺和皇位的明争暗斗。到了晚年,代善更像是个调解人,无论风浪多大,他都想把事儿抚平,不愿意再掺和到权力中心去。 郑亲王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这身份不算低,地位也有,但因为不是努尔哈赤直系,怎么看都像是个“局外人”。即便他手上握着镶蓝旗的实权,也难逃旁系的标签。更何况,他的父亲当年因为权力之争被处置,济尔哈朗心里明白,自己的天花板在哪里。权力他是要的,但皇位,他没想过也没敢想过。 多尔衮和豪格,才是这场风暴的主角。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小儿子,皇太极的弟弟。这个人年纪不大,三十出头,但极有手腕,也有胆识。他带着弟弟多铎和阿济格掌控着两白旗,是满洲八旗里最能打、最敢拼的队伍之一。家族里谁也不敢小看他。多尔衮年轻有冲劲,兵权在握,说话也有分量,是个连皇太极在世时都得三分忌惮的人物。 豪格则是皇太极的长子。打小跟着父亲南征北战,东边抗明军,西边平叛乱,战功数得出来。他管着皇太极留下的两黄旗,这可是当时八旗里最根正苗红、最有底气的队伍。按理说,皇位传给他天经地义。更何况,豪格三十五岁,正是年富力强的阶段,不仅有身份、有功劳,还有一帮死心塌地的部下和兄弟。 满洲的家规讲究“能者居之”,可骨子里还是讲究“父死子继”。表面上看,豪格优势极大:他是长子,手里有兵,父亲有意培养,下面将士也都服气。 可谁也没想到,这场大戏的走向,竟然被豪格自己一举断送。 皇太极一去世,整个盛京城都在打听:皇位到底花落谁家?朝堂内外,议论不断。真正的较量,在暗处早已悄悄展开。 按老满洲规矩,大事得聚众议定。几位亲王、大贝勒、各旗将领在宫里连开几天会。豪格的优势一目了然,他有两黄旗的全力支持。这两黄旗,过去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亲兵,最忠心也最悍勇。领头的几个将领甚至表了态:“只有先帝儿子才能当皇帝,要不我们誓死不服!” 就连礼亲王代善都表了态,说按理该传给长子。济尔哈朗不动声色,只在一旁冷眼旁观。多尔衮也不急,坐等时机。他知道自己如果冒然争位,容易被众人联合抵制;但只要豪格出差错,机会自然落到自己手里。 就在这个风口浪尖上,豪格却犯了大忌。他在公开场合说出“福薄德浅,不能承大统”这样的话。听上去像是谦让,实际上却让自己的支持者瞬间心凉。这可不是普通场合的一句客套话,旗人争皇位,哪有谦让的道理?你自己都退缩了,手下兄弟再拼命,也没底气了。 豪格一时心软,或许是怕引发内乱,也或许是觉得稳操胜券,想留点好名声。可这一让,局面立马变了。原本站他这边的两黄旗将领都傻了眼。支持他的理由没了,连带着军心也散了。 多尔衮等的就是这一刻。他立刻提出,既然豪格推辞,不如由年幼的福临继位,大家共同辅政。这个方案一下子平衡了各方利益。两黄旗有“先帝之子”做皇帝,豪格退后,大家面上过得去;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分掌大权,又稳住了局面。代善只想家族太平,自然举双手赞成。 这场争斗,没有刀兵相见,却比刀兵还凶险。豪格就这样被自己的“好心”和软弱亲手踢出了局。 外表看是朝堂的利益之争,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算盘。济尔哈朗只想稳住地位,多尔衮想要权力,代善只求平安。而豪格,一念之间,丢了所有本该属于自己的机会。原本一切都在他手上,却因为软弱和迟疑,成了输家。 豪格失去皇位之后的日子并不好过。虽然还挂着肃亲王的名号,但实际地位早已一落千丈。多尔衮成了名义上的辅政王,顺治帝年幼继位,满洲朝廷的大事小情基本都由多尔衮一手操控。济尔哈朗也成了辅政的“二号人物”,权力比以前更大。 豪格手里的两黄旗虽然还在,但实际话语权被削弱得厉害。他心里的落差可想而知。昔日的部下不少被调走,剩下的也大多观望,没了往日那种铁杆跟随的劲头。豪格性子直,心头憋着火,可又不敢造次。朝堂上的机会越来越少,说话也没人搭理,整个人变得沉默寡言。 几年之后,豪格又被指控有罪,说他包庇手下、瞒报战功,被下狱查办。最后死在牢里,连最后一点体面都没保住。死后,他的家族和后代也受了影响,儿子富绶甚至被迫改姓换旗,沦为附庸。
不同历史名人对多尔衮的评价
【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