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慈禧太后正准备睡觉,寇连才突然跪在床前,大声痛哭。慈禧一听恼了:“大胆奴才,不要脑袋了吗?”寇连才声泪俱下地说:“老佛爷,如果再这样铺张浪费,恐怕要生内乱啊。” 光绪二十二年的一个深夜,紫禁城的角楼刚敲过三更,西暖阁里的烛火却还亮着,慈禧太后刚卸了钗环,正要往铺着鸾凤锦褥的床上躺,帘子外忽然传来一阵压抑的抽噎声,细听还带着脚步踉跄的响动。 没人敢在这个时候惊扰老佛爷,守在门外的宫女太监都屏住了呼吸,直到那哭声越来越近,一个瘦小的身影 “噗通” 一声跪在了冰凉的金砖地上,才看清是平日里给太后梳头的寇连才,那个总爱说几句俏皮话哄人开心的昌平小子。 这小子进宫才三年,凭着一双巧手和会来事的性子,从杂役太监一路爬到太后身边,上个月还被赏了块翡翠扳指,谁都知道他是老佛爷眼前的红人。 可此刻,他头上的顶戴歪在一边,袍角沾着尘土,哪里还有半分机灵模样,整个人像被抽走了骨头,只剩下不住发抖的躯壳。 慈禧的声音从帘子里传出来,带着刚睡醒的不耐烦,问是谁在外面喧哗。 寇连才猛地抬起头,脸上分不清是泪还是汗,张口时声音都劈了,说自己有天大的事要禀明老佛爷。 周围的人吓得脸都白了,这话要是传出去,满屋子的人都得掉脑袋。 寇连才却像没看见众人的惊慌,一股脑地往下说,说颐和园的工程一天没停,戏台子上唱一出戏的银子,够给边关的士兵发三个月饷; 他说这些的时候,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地面,像是在对自己说。 谁都知道他没读过多少书,说话颠三倒四的,可那些话里的苦,连站在远处的小太监都听明白了。 后来才有人说,寇连才早就做好了必死的打算。 进谏前三天,他回了趟昌平老家,把攒下的几十两银子全分给了乡邻,还托人给远在保定的弟弟捎了封信,信里没说别的,只让弟弟好好照看爹娘,别学他瞎逞能。 他还偷偷写了个折子,用的是最粗的草纸,上面的字歪歪扭扭,还有不少墨团,却一笔一划写着十条事,大到让光绪皇帝亲政,小到削减后宫的用度,条条都戳在慈禧的痛处。 那天晚上,寇连才没等慈禧发怒,就从怀里掏出那个折子,双手举过头顶。 慈禧看都没看,只让太监把他拖出去。拖到门口的时候,寇连才突然挣开了,回头朝着暖阁的方向喊,说老佛爷您就当可怜可怜天下的百姓,听听奴才一句劝吧。 半个月后,寇连才被押到了菜市口。 行刑那天刮着大风,他穿着一身囚服,站在台子上居然还挺直了腰板。临刑前,他从怀里摸出个用油纸包着的东西,打开一看是半块干硬的窝头,应该是他最后一顿饭没吃完的。 围观的人里有个卖糖葫芦的老汉,后来跟人说,那小太监死的时候眼睛睁得大大的,像是还在看什么。有人认得他,说这不是宫里给太后梳头的寇连才吗,怎么落到了这步田地。 没过多久,市面上就传开了,说有个太监为了劝太后节俭,把命给丢了。 有人说他傻,一个奴才操着主子的心;也有人说他有种,比那些穿着官服却只会磕头的大人强多了。 后来梁启超写文章提到这事,说寇连才一个没读过书的太监,却比谁都清楚国家要往哪里去。 这话传到宫里,慈禧让人把那些文章全烧了,说一个奴才也配被读书人念叨,真是岂有此理。 其实历史上这样的人不算少。 明朝有个叫海瑞的官,就敢把棺材摆在朝堂上,指着嘉靖皇帝的鼻子骂他昏庸。 那时候的人也说海瑞傻,可现在谁还记得那些明哲保身的大官,倒是海瑞的名字,还常被人提起。 说到底,这世上总有些认死理的人,他们明明知道自己像鸡蛋碰石头,却偏要把心里的话说出来。 至于听的人愿不愿意听,听了之后有没有用,他们大概是顾不上了。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夏日旅行攻略#
1896年,慈禧太后正准备睡觉,寇连才突然跪在床前,大声痛哭。慈禧一听恼了:“大
苔藓芳草峦
2025-07-16 03:46:39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