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22日的兰州机场,晨雾还没散尽。周嘉彬走到舷梯前时,守卫的宪兵认出

史海沉钩 2025-07-16 03:15:55

1949年9月22日的兰州机场,晨雾还没散尽。周嘉彬走到舷梯前时,守卫的宪兵认出了他,却没拦——这位第八补给区的中将司令,前几天刚把仓库里的枪械弹药、被服粮草清点封存,只留了张字条给副司令:“勿毁,待接管。” 没人知道,他前一夜在办公室坐了通宵。桌上摊着两份电报,一份是南京发来的,催他带补给物资撤往重庆 另一份是岳父张治中从北平托人转来的,只有八个字:“保民安境,勿作无益战。”张治中此时已留在北平,成了新中国政府的委员,这份电报要是落到保密局手里,足够定他个通敌罪。 周嘉彬手指敲着桌面,想起1933年在德国军校的日子。那时候他啃着面包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笔记本上写满批注,梦想着回国建一支现代化军队。 可十几年过去,他亲眼看着国民党军队从整编到溃败,补给区的仓库堆着美国援助的罐头,前线士兵却在啃树皮——他这个管后勤的,比谁都清楚这仗打不下去了。 副司令曾劝他:“司令,把金条和西药装箱吧,到了重庆也好打点。”他摇摇头,转身去了自己的书房。 那两箱书,一箱是他留学时带回的德文军事著作,扉页上还有导师的签名;另一箱是线装的《孙子兵法》和《资治通鉴》,是父亲留给他的,书页里夹着小时候父亲教他批注的纸条。 飞机起飞时,他掀开窗帘看了一眼兰州城。黄河穿城而过,岸边的粮仓是他上个月刚下令加固的,里面的粮食足够全城百姓吃半年。 他知道,解放军过几天就会进城,这些粮食不会像其他地方那样被战火焚毁。至于那些枪械,他早让人拆了关键部件,既没法用来打解放军,也能留着给新政权修修再用。 这趟飞行没目的地。他没去重庆,也没回南京——那里的特务正盯着张治中家属的动向。飞机在西安稍停,他换了架民用机,一路往南。 有人说他贪生怕死,可那些骂他的人不知道,他留在补给区的账本上,每一笔物资都记得清清楚楚,连仓库管理员偷拿的两匹布都标着“待追缴” 有人说他背叛党国,可他要是真想效忠,大可以把物资烧了再跑,就像马步芳在青海做的那样。 张治中后来在回忆录里提过这个女婿:“嘉彬是个书生,不懂权谋,只认一个理——打仗是为了安民,不是毁民。”这话没说错。 1948年他驻守酒泉时,马步芳的部队要征用老百姓的耕牛运军火,他硬顶着不给,被骂“通共”也没松口。那些耕牛,后来在开春时帮农民种上了地。 那两箱书跟着他辗转了大半年,最后到了香港。他在九龙租了间小公寓,每天翻看着那些军事著作,却再也没给任何一方写过策论。 1950年春天,他收到北平寄来的信,是张治中女儿写的:“爸说,你做得对,仓库里的东西,解放军都用上了,给西北百姓分了不少粮食。” 看到这里,他把信折好夹进《孙子兵法》里。窗外的海风吹进来,带着咸腥味,他忽然想起留学时导师说的话:“真正的军人,不是会打仗,是知道什么时候不该打。” 可话又说回来,在那个非黑即白的年代,他这种“不战、不降、不逃”的中间路,到底是智慧还是懦弱? 他带的那些书,后来被他捐给了香港的一家图书馆,扉页上的批注里,藏着一个军人在乱世里的挣扎——既要对得起穿军装的日子,又要对得起脚下的土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523

评论列表

scl225

scl225

6
2025-07-16 18:17

1949年8月26兰州市解放,那有9月份的国民党的事?

小帅 回复 07-17 00:02
时间肯定有误。

猜你喜欢

史海沉钩

史海沉钩

专注文献考据与历史真相,还原被遗忘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