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把红军逼上长征路?这位毒诸葛,异常聪明,却下场凄 原标题:是谁把红军逼上长征路?这位毒诸葛,异常聪明,却下场凄惨 “1934年秋天,委员长,若想困死共军,就得先把百姓从他们身边摘出来。”杨永泰低声说。办公室的窗子紧闭,蒸腾的茶气混着硝烟味,像极了他接下来那道“毒计”的前奏。 杨永泰其时五十四岁,满腹经纶却不甘只当书生。他出身粤西书香世家,青年时热血写文章赞颂民主,可时代风高浪急,一纸秀才功名并不足以托庇前程。从广州学堂到北京报馆,再到咨议局议员,他的履历写满“才气”二字,也写满“漂泊”二字。 辛亥之后军阀混战,他三换阵营。先是跟随孙中山,后来倒向西南军阀,接着又去北洋政府挂了个闲差。有人讥笑他立场飘忽,他却解释:“只是风往哪边吹,我就往哪边跑。”一句话说得轻巧,却道尽个人沉浮。 1925年孙中山逝世,蒋介石崛起。杨永泰意识到,自己想要的舞台可能来了。靠着同乡熊式辉牵线,他在南京找到伯乐。蒋素来欣赏读书人,刚见面便夸他“下笔深沉、用兵阴狠”,这句评价让旁边许多老将脸色微变——他们闻到了夺宠的味道。 真正让蒋介石信服的,是杨永泰对红军的研究笔记。厚厚一册,既统计物资,也标注村落支持度,还附上被俘红军口供。蒋翻了几页,拍案:“好!此人当为中枢谋臣。”从此,杨永泰出入中央军委机要室,外人送他绰号“毒诸葛”。 1930年中原大战,蒋系兵锋正盛,却在对中央苏区的三次“围剿”里连吃败仗。追兵屡败,前线军心浮动。有人主张收兵整训,有人建议大炮硬攻,争论不休。就在此刻,杨永泰提出“新法”:火力为辅,空间为主,切断粮道,分化民众,不攻自困。 这一思路抓住了蒋介石的命门:经费。硬打要钱,要炮弹;封锁要的只是驳壳枪和白面。更关键的是,封锁一旦见效,红军必然被迫突围。蒋点头:“此策可行,但要快。”于是,江西、福建、广东三省保安团在一个月内扩充至四十团,外加碉堡密布,号称“铁壁合围”。 不得不说,碉堡线并非杨永泰首创,日军早在东北就用过。可他把它与政治瓦解结合,形成“双管齐下”。凡是红军根据地周边的农民,登记造册,减租减息,配给食盐;另一边收买地方保甲,严控粮食。短短半年,原本挺红的老区冒出不少“二心分子”。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突围,也就是后来人们口中的“长征”起点。一场军事豪赌,就这样在杨永泰一页纸的谋划下拉开帷幕。他本人因此身价暴涨,甚至有人传言蒋要把军事委员会的参议长职位留给他。老资格将领听后冷笑:“一介书生,也敢骑在我们头上?” 风头太劲就会招嫉。CC系陈果夫、陈立夫最先感到威胁。两人抓住杨永泰“处处染指”的短处,暗中联络党务调查科,搜罗其“亲日”“贪墨”材料。杨永泰察觉风向不对,紧抱蒋介石大腿,口称“愿为委员长分忧”,实则对CC系冷嘲热讽,加剧双方龃龉。 1935年春,汪精卫在南京遇刺,蒋介石要杨永泰去主持南昌党政军联合办事处,表面升迁,实则放进CC系势力范围。杨永泰惊觉不妙,当面作揖:“南昌久旱,恐难施展,湖北更需平衡,请让我去武汉整顿财政。”蒋被他“忠恳”打动,竟准奏。这一步退,却把自己推到多方矛盾交汇处。 武汉局面复杂:日特、共党、地方豪绅、宗教势力,谁也不肯让步。杨永泰初到时试图“一碗水端平”,没几天就发现钱袋子空空。为筹款,他放低姿态与日商接触,想换来关税让利,结果谣言四起:“省主席卖国求财。”CC系推波助澜,武汉报纸连日刊登“辱国汉奸”的字样。 1936年10月25日,杨永泰赴汉口江边参加日本商社宴会。黄昏时分,他坐进黑色轿车,车刚发动不远,一声清脆枪响划破长空,子弹击穿车窗,正中要害。司机惊魂未定,车身冲进路旁菜摊,溅起碎瓷一地。第二天官方公报称:“歹徒行凶,已就地正法。”幕后真凶则不了了之。 蒋介石得讯后沉默良久,只留下一句:“可惜。”随后发布命令:凶手判刑十年。看似雷霆,实则雨点微。军事委员会内部明白,这是一次带着默许的清洗,枪口来自哪里,不言自明。 很多年后仍有人评价杨永泰:智谋冠绝,却无定力;能设局,却不能立德。他曾把红军逼上漫漫长征,也用同样的手段逼自己走入死胡同。谋士可以翻云覆雨,却需要背后有民心托底;否则,锋芒越盛,危险越近。不得民意,这位“毒诸葛”终究没能逃过同袍暗箭。 回看长征,杨永泰的“碉堡封锁”确实发挥了催化作用,但也暴露了南京政府的短视——只见战术,不见民心。没有这条锁链,红军或许仍会机动转移,却不一定走出那条血与火交织的长路。历史最终证明,徒有聪明,而缺乏远见与格局的人,很难在国家与民族的浪潮中站稳脚跟。
是谁把红军逼上长征路?这位毒诸葛,异常聪明,却下场凄 原标题:是谁把红军逼上长征
艺术智慧星
2025-07-16 02:08:06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