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战火将至?德国称做好干掉俄军的准备,俄方回应了“九个字” “德国准备杀死俄罗斯士兵。”这句话不是出自哪位激进政客,而是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7月中旬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的原话。如果俄罗斯攻击北约,德国军人将“毫不犹豫地开火”,哪怕意味着要杀死俄罗斯士兵。 这话一出口,莫斯科直接回应了九个字:“德国正再次变得危险。” 听起来像是双方一次小型言语交火,实际上,这背后牵出的,是德国国内军费政治的最新一回合。 一、不是恐吓俄罗斯,是制造“军费合理化”氛围 这话,皮斯托里乌斯不是说给俄罗斯听的。他也清楚,哪怕德国现在公开喊出对俄“准备战争”,莫斯科都不会真的在战术层面因此改变任何部署。 他真正的目标,是德国国内的预算分蛋糕会议桌。 过去这几周,德国刚好陷入一个财政难题:美国提出要求北约国家将军费开支提高至GDP的5%,而德国政府虽嘴上支持,心里其实没底。 GDP的5%,对于一个高福利、老龄化严重、通胀尚未彻底回落的德国来说,不是简单的预算调剂,而是结构性转向——军费涨,就意味着社会保障、医疗、教育要往后靠,政治上很难兜得住。 于是,皮斯托里乌斯就选择了这种方式:一边高调炒作“德国必须对俄备战”,一边给选民和反对派制造一种“现在不花钱练兵,将来就要死人”的紧迫感。这种方式非常德式,不情绪化,却逻辑裹挟强。 再联系到前几天德国无端炒作“中方激光照射德军机”,然后急吼吼地召见中国大使,事后却被中方当场揭穿——这种“先喊打,再编理由”的手法,就显得不那么巧合了。 二、“危险论”重出江湖,俄罗斯在打心理战 俄方的回应极其简练:德国正再次变得危险。 这不是一般的反击,而是一次精准打击。九个字里藏着两个含义:一是把德国重新定位为“可能重启军国主义”的风险源头,二是提醒西方舆论记住历史——二战中那个发动东线血战、屠杀苏联数百万平民的德国,是否又回来了? 俄罗斯没有说“德国挑衅”或者“德国违背和平承诺”,而是直接扣上“危险”的帽子,是因为这顶帽子在德国国内不好摘。历史上,每次德国尝试扩军或介入军事冲突,都会面临一波“纳粹阴影”的道德质询。普京政府深谙其痛点,用这个措辞不是愤怒,而是要挑动德国民意的神经。 一句话打出去,不是对德军备的实质性反制,而是想让德国自己内部先吵起来。 三、北约后排的德国,为什么突然冲在前面? 德国一直是北约里的“经济发动机”,而不是“火力先锋”。从二战结束到冷战后期,德军几乎没有打过几场正经仗。即便乌克兰战争爆发后,德国对援乌也始终小心翼翼,生怕踩线。 为什么现在突然高调起来了? 首先,是乌克兰战场趋于胶着,德国必须通过“强姿态”维持其在西方阵营中的话语权。法国向来靠干预能力、英国靠老牌经验,而德国只能靠砸钱。问题是,单靠经济援助影响力不够,军事存在感必须跟上。 其次,是德国内部对“援乌优先级”的质疑在上升。民众越来越不买账,政府就只能拉高风险感,制造“若不援乌、俄军就进柏林”的预期。 最后,还有一层更隐蔽的逻辑:如果俄乌战局继续拖,德国必然在下个财政年度面临更大军费压力。提早“把战争搬进家门”的说法,就是为提前动员社会心理做铺垫。说白了,皮斯托里乌斯的目标,不是让德国真打仗,而是先让德国人信仰战争准备的必要性。 四、莫斯科的警告,不只是说给德国听 俄方这次的回应并不剧烈,但非常有穿透力——它不是在驳斥德国,而是在提醒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这些其他北约国家:德国在变,你们小心别跟着一起走得太远。 这是一种战线外的“稳后排”策略。德国要冲,俄方不会阻止,但其他国家要跟着冲,俄罗斯就必须敲警钟。类似的表态也早出现在法国议会讨论“是否派兵乌克兰”时,当时俄外交部的反应也是把问题扩展为“欧洲整体走向”。 俄罗斯打的是长期战,心理层面的战场才是主战场。战术武器可以收回来,舆论认知一旦跑偏,就很难调头。普京政府深知现在与西方比拼的是战略耐力,哪怕德军真开始练兵、扩编,也未必能在短期内形成立体作战体系,但一旦西方整体完成“战前动员”,那对俄罗斯就是彻底的不利。 尾声:德国的问题,不止军费,而是“身份感” 这件事的深层矛盾,其实是德国在寻找自己的战略定位。 二战后,德国在安全问题上习惯“外包”:冷战时期靠美国,冷战结束后靠欧盟。但乌克兰战争爆发后,这种依附型安全结构正在塌陷。德国现在一边想走自己的路,一边又不想承担大国责任的成本。 所以才会出现这种“喊狠话—造氛围—推军费”的混合动作。但问题是,德国的国民性格、历史负担和经济结构,是否允许它成为军事大国,这是皮斯托里乌斯喊几句狠话换不来的。 普京的那句“德国正再次变得危险”,本质上是一种试探——德国自己,准备好面对这个评价了吗? 参考资料: 《克宫回应德国防长言论:德国正在再次变得危险》今日俄罗斯
更大战火将至?德国称做好干掉俄军的准备,俄方回应了“九个字” “德国准备杀死俄罗
国际瞭望站
2025-07-16 00:50: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