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小沈阳大火之后,一年之内就赚到了两个亿,可就在这个时候,赵本山表示公

小果爱娱乐 2025-07-15 21:38:19

2009年,小沈阳大火之后,一年之内就赚到了两个亿,可就在这个时候,赵本山表示公司演员的40%收入,都要给公司,得知这一新规后,小沈阳果断选择离开。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2009年央视春晚,小品《不差钱》让小沈阳一夜间从默默无闻的二人转演员,跃升为家喻户晓的喜剧巨星。

其塑造的“苏格兰情调”服务员形象,凭借独特表演风格和高亢海豚音,瞬间引爆全国,成为当年最具话题性的艺人,风头一时无两。

他的“火箭式”蹿升,离不开师父赵本山的力捧与托举。

彼时赵本山面临搭档更迭压力,选择亲自带队,启用弟子小沈阳和丫蛋,倾力打造了这部作品。

师徒合力,成就了春晚经典。

春晚的巨大成功,瞬间引爆了小沈阳的商业价值。

广告代言、商演、影视邀约纷至沓来。

据报道,2009年其各类收入总和惊人地达到了约2亿元人民币(具体数字有不同说法,但普遍认为在亿元级别)。

这对出身贫寒、曾在小剧场摸爬滚打的小沈阳而言,无疑是天文数字。

巨大名利背后,新的问题浮现。

小沈阳是赵本山创立的“本山传媒”签约艺人。

按照公司管理和师徒传统,艺人收入需与公司分成。

爆红前,分成比例相对稳定。

但随着个人收入急剧膨胀,原有分配模式面临挑战。

这一调整对刚尝到暴富滋味的小沈阳,无异于一盆冷水。

从极度贫困到一夜暴富的心理落差尚未适应,转眼要上交近半收入,令他产生强烈不平衡和抵触。

他难以理解师父决定,认为成功主要源于个人努力和天赋,公司抽成过高。

他直接向赵本山表达了不满和拒绝,甚至回家向母亲倾诉寻求支持。

这反映了师徒(公司)理念的差异。

赵本山视本山传媒为大家庭和平台,小沈阳的成功离不开公司打造、资源投入及师父提携。

公司需资金运营、培养新人、投资项目,高收入艺人承担更高分成比例是责任和回馈。

赵本山多次强调“师徒如父子”、“公司是家”的理念。

而小沈阳可能更倾向于认为自身价值远超公司平台。

巨大市场认可和个人邀约,让他产生强烈自主意识,渴望对劳动成果有更大支配权,认为40%抽成挤压了个人利益。

经济利益冲突的本质,是个人价值实现与集体平台约束的矛盾。

巨大心理落差和对新规的不满,让小沈阳一度萌生离开本山传媒、独立发展(“单飞”)的念头。

他或许认为凭借当时如日中天的名气和市场号召力,足以自立门户,获得更丰厚回报和更大自主权。

“单飞”之路并非坦途。

离开赵本山和本山传媒强大的资源支持、创作团队及品牌背书,小沈阳很快感受到现实落差。

虽仍能接到工作,但顶级资源、优质剧本获取难度明显增加。

更关键的是,缺乏师父在艺术上的把关指点,其后续作品质量和影响力难以复制《不差钱》的辉煌。

观众新鲜感消退,其演艺事业高光似乎停留在了2009年。

光环褪去,资源收紧,单飞挑战远超预期。

小沈阳与赵本山这场由“钱”引发的风波,是娱乐圈艺人经纪关系、师徒关系与商业利益交织碰撞的典型案例。

它深刻揭示艺人成功离不开个人天赋努力,但强大平台(师父提携、公司资源、团队支持)常是不可或缺助推器。

脱离平台后能否持续成功,充满变数。

巨大经济利益面前,如何平衡公司(平台)与艺人(个人)利益,制定公平合理且双方接受的分成机制,是演艺公司管理核心难题。

传统师徒关系在现代商业社会面临挑战。

纯粹“父子情”难以完全维系复杂商业合作,需融入更规范契约精神和清晰权责界定。

一夜爆红易,但如何维持热度、提升艺术生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每位“顶流”艺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小沈阳的经历,从爆红到分账风波,再到单飞挑战,以及赵本山的应对,为观察娱乐圈生态、理解艺人与经纪公司/师父的复杂关系,提供了生动注脚。

它揭示舞台光鲜背后,是更为现实的商业逻辑、人情世故与成长阵痛。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赵本山:我不敢用小沈阳》)

0 阅读:12
小果爱娱乐

小果爱娱乐

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