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8岁高龄的季羡林访台,刚下飞机就直奔墓园,朝着一座坟深深鞠了一躬,

思绪永恒 2025-07-15 20:00:07

1999年,88岁高龄的季羡林访台,刚下飞机就直奔墓园,朝着一座坟深深鞠了一躬,然后嚎啕大哭。值得一提的是,坟里装着的不是别人,正是他曾经的校长胡适先生。 胡适(1891-1962),字适之,中国现代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头羊,推白话文、讲科学民主,恨不得把中国传统文化翻个底朝天。他早年留学美国,受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影响,回国后在多所大学教书,1946-1948年还当过北大校长。那时候的北大,他搞学术自由、推教育改革,培养了一堆牛人。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开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先河,影响不小。后来还当过中华民国驻美大使,一直坚持学术独立,喊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成了学界的金句。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语言学家、文学家,研究梵学、佛学和中印文化出了名。1935年他跑去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学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1945年拿了博士学位回国。经陈寅恪推荐,胡适看中他,把他拉进北大当教授,还让他管东方语言文学系。他翻译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研究中印文化交流,著作一大堆,为中国东方学打下基础。晚年写的《牛棚杂忆》讲自己在特殊时期的遭遇,朴实又深刻,被称为“南饶北季”,跟饶宗颐齐名。 胡适和季羡林的交集始于北大。1946年,胡适当北大校长,陈寅恪推荐季羡林,胡适二话不说就聘他为教授,还给了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的位子。那会儿季羡林才三十多岁,没啥名气,但胡适慧眼识才,给了他大舞台。两人虽不是直系师生,但季羡林一直把胡适当学术引路人。胡适为人亲切,视野开阔,常跟季羡林聊学术,鼓励他放手研究。这份信任让季羡林在北大扎根,也奠定了他的学术路。 1948年,北平局势乱了,胡适决定离开。他先去南京,后来辗转到台湾,当了中央研究院院长,继续搞学术,直到1962年因心脏病去世。而季羡林选择留下,在北大接着教书。两人一个走了,一个留了,人生轨迹从此分开。但这没断他们的情谊,季羡林晚年多次写文章感激胡适,说他是自己学术生涯的贵人。 胡适在台湾也没闲着。作为中央研究院院长,他继续推白话文、搞学术研究,书桌上的灯常亮到深夜。1962年,他在一次会议上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71岁。他的墓在台北南港,简朴低调,却承载了一生的学术重量。 1999年,88岁的季羡林应邀访台,刚下飞机就直奔胡适墓园。他拄着拐杖,带着菊花,走到墓碑前鞠了三躬,然后放声大哭。这哭声里,有对胡适的思念,也有对北大时光的追忆。1946年胡适给他的机会,1948年胡适离开的背影,都在这一刻涌上心头。他后来写了《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说自己“悲从中来,心内思潮汹涌”,流露出对胡适的敬仰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这次祭拜,不只是个人情感,也是两岸学术精神的连接。 胡适和季羡林的贡献都不小。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被翻成多国语言,影响了西方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季羡林的《罗摩衍那》译本则是中印文化交流的里程碑。两人一个推新文化,一个钻研东方学,都为中国学术添了砖加瓦,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学者的实力。

0 阅读:44

猜你喜欢

思绪永恒

思绪永恒

思绪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