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个老板的上限,就是这家公司的上限。表面看,一个公司的成长是组织架构、资源分配、业务模型、员工能力。但归根到底,还不是靠老板那颗脑子和那颗心。很多公司倒下,就是因为老板的自我纠错太慢,无法穿越周期。
贾跃亭对“生态化反”的商业想象力无疑领先时代,但他没有同步构建稳健的财务机制和组织执行体系。结果是:认知飞在天上,组织还在地上。
瑞幸咖啡的造假丑闻后,陆正耀迅速再出发搞起“趣小面”,但又迅速陷入欠薪与供应链问题,几乎复刻了瑞幸的组织隐患。这说明:如果认知不升级,公司哪怕“重启”,也是“复制崩溃”。
黄章一度是国产手机最早入局者,却在战略、资本、团队构建上多次错判:坚信小众精品主义,错过中端市场;不做广告、不融资,导致错失增长窗口;老板长期“隐身管理”,拒绝职业化团队。魅族的没落,不是产品技术不行,而是黄章自己无法承认战略落后,只想守住自己的自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