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有人想用渣土车填平台湾海峡?这脑洞开得比挖掘机还大,按这思路,是不是还能让长江黄河改道来帮忙?今天咱就掰扯掰扯,这'精卫填海2.0版'到底靠不靠谱。[大侦探皮卡丘] 2023年全国填海造陆面积仅21.3平方公里,而台湾海峡最窄处宽达130公里,这意味着即使按照目前的填海速度,光是宽度就需要填6年时间,还不算长度。 我国交建的工程师曾测算过,要填平台湾海峡最浅的10米水深区域,每公里需要600万立方米土石方。 仅从平潭到新竹这段最短距离,就需要7.8亿立方米填料,相当于三峡工程土石方总量的1.5倍。 这还只是最浅区域的计算,台湾海峡平均水深60米,最深处超过100米,要填平整个海峡,所需土石方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地质条件是另一个致命障碍,台湾海峡底部分布着多条活动断裂带,其中马尼拉海沟延伸段每年发生地震4至5次。 在这种不稳定的地质基础上大规模填海,工程安全性面临严重威胁。 即使有世界先进的施工设备,时间成本也难以承受。 我国自主建造的“天鲲号”挖泥船每小时最大挖泥量6000立方米,已属世界领先水平。 即便动用全部30多艘大型挖泥船,24小时不间断作业,完成基础填海量也需要连续工作15年以上。 台风带来的破坏更是防不胜防,台湾海峡年均遭遇3.7个台风,最大浪高记录达16米。 2016年“尼伯特”台风期间,平潭在建的跨海大桥施工平台就被巨浪整体掀翻,损失惨重。 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后期维护成本,海洋环境下的基础设施需要持续投入资金进行维护,防止海浪侵蚀和地质沉降,长期运营成本可能数倍于建设成本。 即便全部黄河泥沙用于填海,每年也只能造陆约30平方公里,还不够一次台风破坏的损失。 两岸基础设施联通有着更现实的路径,除了跨海通道,还可以考虑海底隧道、跨海大桥等多种方案,这些工程虽然复杂,但在技术和经济上都比填海造陆更加可行。 填海造陆更多用于城市扩张和港口建设,很少用于跨海连接。 荷兰的围海造田、日本的关西机场人工岛、迪拜的棕榈岛等著名工程,规模都相对有限,且主要在浅海区域进行。 两岸融合发展需要循序渐进,不能寄希望于一蹴而就的“超级工程”,相比改变地理环境的激进方案,加强经贸合作、人员往来、文化交流等软连接更加重要。 填海造陆解决台湾问题在技术、经济、生态等多个维度都面临巨大挑战。 与其纠结于这种不切实际的设想,不如把注意力转向更加务实的合作方案,毕竟,真正的连接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更重要的是人心的贴近。 这事儿您怎么看? 信源: 自然资源部《2023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台湾海峡地质构造研究报告》
台湾某专家很不解:台湾的武器原材料和配件,大部分都来自大陆,大陆以前怎么不禁止呢
【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