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韩国竟偷了中国超130项传统文化,结果被中方“打包”告上联合国,现在韩国人要崩溃了。 以前,全球在申报文化遗产时,其实都有个默认的规矩:哪种文化在哪片土地上传承得最完整、保护得最好,这项遗产就归谁申报,这种“属地优先”的原则,算是大家心照不宣的共识,整体来说,执行得也还算顺利,没太大争议。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个规则虽然简单,但也容易留下争议空间,比如说,一种古老的技艺本来起源于A国,但在B国被保留下来了,而且包装得很好,于是就变成了“B国的非遗”。 真正发明它、世代传承它的人们,却反而成了“旁观者”,这种感觉,换作是谁都不好受。 这个情况,直到中国担任全球文化遗产保护大会的主席国后,才有了重大变化,中国并不只是履行职务、走个过场,而是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上任后,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了一个很有深意的提议,叫作“非遗溯源”,这个概念简单来说,不只看现在谁保护得好,还得追根溯源,看这项文化最早是从哪里来的、是谁最先传下来的。 这个新标准,恰好堵上了“属地原则”的漏洞,意味着往后的任何申报,都必须清晰阐述其完整的历史源流和传播路径。 这场溯源风暴最先吹向的,是韩国。多年来,韩国在申遗策略上确实显得颇为“灵活”,他们很擅长利用“属地原则”的弹性,将一些与中国共享,源自中国的文化,包装一番后单独申报。 他们的做法,往往是极力突出这些文化在韩国本土演化出的“独特性”,却有意无意地淡化,甚至避谈其最初的源头,这种操作一多,难免给外界造成一种印象,似乎这些文化天生就属于韩国。 中国这次的回应直接而有力,从5月20日到30日,短短十天,中国就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多达137项原始证据,直接对韩国部分申遗项目的历史归属问题发起了质问。 这些证据一摆出来,问题就很明显了,有好几个文化项目,被“换了包装”申报成了别国的非遗,比如,中国的榫卯结构工艺,被改了个名字说是“本土木工传统”。 又比如,一些源自中国的傩戏面具和彩灯活动,在申报时着重强调了所谓的“韩国特色”,却根本没提它们最早的起源在哪里。 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就是他们把本该属于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改头换面申报成了“江陵端午祭”。 这个节日原本是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可在申报材料里,却完全看不到这些历史背景的介绍。 现在证据摆在台面上,韩国方面明显被动了,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则,下一步的责任落在他们身上:他们得拿出同样有力的材料来说明,这些文化传统在韩国不仅存在,而且有足够长的、独立发展的历史,并且和中国毫无关系。 如果他们做不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可能认定他们的申报在历史来源上存在重大问题,最严重的结果就是取消或修改相关非遗项目的登记。 这不仅是“面子问题”,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旅游资源、文创产品甚至相关经济收入,影响会非常大。 这次,中国通过实际行动告诉世界:文化遗产不是谁包装得好就能拿走的,是祖先留下来的真实历史,不能乱写、不能乱认。 这对其他一些可能也想“借别人的文化申遗”的国家,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 信源: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在法国巴黎开幕——中国新闻网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韩国竟偷了中国超130项传统文化,结果被中方“打包”告上
乐天派小饼干
2025-07-15 17:49:32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