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韩雅琴的早餐店,来了4名刑满释放的寸头少年,出于心善,韩雅琴给他们盛了四碗饭,不想,这一顿饭,竟让韩雅琴成为了700多名劳改犯的“妈妈”! 清晨,太原街头寒气未散。韩雅琴像往常一样打开自己的小早餐铺,炭炉刚烧热,锅里熬着白粥,几张桌椅整齐摆在门口。她是个普通的中年妇人,丈夫早逝,独自带着孩子过活,靠一手热乎饭粥养家糊口。 人,站在店门口踌躇不前。他们衣服发旧,眼神警觉又躲闪,像是随时准备被赶走。韩雅琴看他们站着不动,便招呼一声:“进来坐吧,先喝碗粥。” 几人低头进店,嘴里却连连说:“阿姨,我们没钱……” 韩雅琴端出四碗粥,外加咸菜,说:“吃吧,我请的。” 那顿饭,他们吃得特别快,却也格外沉重。临走前,一个男孩红着眼睛说:“阿姨,我们刚从少管所出来。出来了,没人敢理我们。谢谢您。” 韩雅琴点了点头,说:“以后饿了就来。” 没想到,这顿粥成了一道分界线。 几天后,这四人又来了。吃完饭,没走,而是站在韩雅琴门口,怯怯地说:“阿姨,我们能不能留下?不求白吃,您给我们个活干就行。” 韩雅琴愣了几秒。留下他们,就意味着要跟他们一起面对外人异样的眼光,也可能惹来麻烦。可她终究还是点头了。 她腾出小屋一角,让他们住下,安排人洗碗、扫地、帮忙采购。他们跟着她学做饭、收账、修煤炉,不再四处游荡。 消息传开,越来越多刚刚刑满释放、走投无路的青年找上门。有人蹲在早餐铺门口一天,只求一顿饱饭;有人偷偷写字条塞进她门缝:“我不是坏人,只是没人信我。” 韩雅琴不问来路,只看人心。能改的,她接;愿做事的,她留。 几年下来,这间小小早餐铺,竟收容了七百多位劳改人员。有的只待几天,有的一住就是几年。她管吃管住,还给他们讲做人、讲账本、讲守规矩。有人逃走,她不追;有人回来看她,她也不问当年。 他们叫她“韩妈”。 她出嫁的女儿来探亲,看到院子里一群剃头男孩做饭、洗衣,惊讶地问:“妈,你不怕吗?” 韩雅琴只是淡淡说:“他们也有人叫妈,只是走散了。” 有男孩改了名字、重新找工作;有人成家后把孩子带来看她。她给孩子缝衣服、讲故事,和当年给这些少年缝被子的动作一模一样。 她没开过什么大会,也没领过表彰。但在那些曾迷失过的青年心里,她是唯一的光。是他们出狱后第一口热饭,是流浪街头时第一声“孩子”,是他们生命里最不可替代的一份温暖。 韩雅琴的早餐店,如今早已关门。她年岁已高,安静生活。但每年春节,总有人提 着礼物来看她,门口常常站满了大个子男人,轮流叫一声:“妈。” 她不是什么伟人,只是一个做饭的女人。但她用一碗饭,接住了七百多个破碎的人生。
1983年,韩雅琴的早餐店,来了4名刑满释放的寸头少年,出于心善,韩雅琴给他们盛
吃货萌主求投喂
2025-07-15 17:36:5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