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神枪手王凤麟遭叛徒出卖,被日军围在山上,打到只剩一颗子弹时,他犹豫了:是打叛徒,还是打日军首领?最后,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举动。 1942年的山东马鞍山,一位拖着假肢的神枪手被日军团团围住,身边战友几乎全牺牲,子弹只剩一颗。他面前有两个选择:一枪干掉出卖战友的叛徒,还是瞄准指挥作战的日军首领?王凤麟,这个抗日战场上的传奇人物,面对生死抉择,犹豫了片刻。他的决定不仅出人意料,更成了抗战史上的一段佳话。 1942年11月,抗日战争正打到最艰难的时候。山东鲁中地区的马鞍山,海拔618米,因地势险要,成了八路军安置伤病员和家属的“小后方”。可谁也没想到,这片宁静之地会因叛徒的出卖,变成一场生死搏杀的战场。王凤麟,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县卧龙河村,从小跟父亲学射击,枪法准得吓人,百步穿杨不在话下。1933年,他加入东北抗日联军,凭着一身本事和不怕死的精神,很快就闯出了名堂。1936年,他还被送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军事技术,回国后加入八路军山东纵队,干过四支队三营营长、第一旅二团副团长,带着队伍一次次重创日伪军,让敌人一提他的名字就头皮发麻。 1941年10月,他在一次战斗中右腿受伤,截肢后装了简易假肢。可他没退缩,硬是咬着牙回了战场。到了1942年11月5日,叛徒谭继生把王凤麟在马鞍山养伤的消息卖给了日军山田大佐。这谭继生原是八路军情报员,被日军收买后干出这种丧尽天良的事。山田大佐一听,乐坏了,立马调了上千兵力,有步兵、骑兵、炮兵,还出动了飞机,铁了心要把王凤麟灭了。 11月9日清晨,日军把马鞍山围得水泄不通,守军只有40来人,大多是伤病员和家属,武器就更别提了,8支步枪、40多枚手榴弹,外加些石头,能凑合着用就算不错。可面对这么悬殊的力量,王凤麟和战友们愣是没怂。他们靠着山的地形优势,硬扛了下来。战斗一开始,日军就用炮火轰,飞机在上头扔炸弹,山上被炸得一片狼藉。炮停了,日伪军就往上冲。王凤麟拖着假肢,找了个高点,端着狙击步枪,专门挑敌军指挥官下手,一枪一个准,敌阵乱成一团。守军这边用石头、手榴弹往下砸,一次次把日军打退。战斗从早上打到黄昏,弹药快没了,守军也伤亡惨重。 到了11月10日第二天,主峰被炸得不成样子,守军就剩几个人,王凤麟左臂还中了弹,血流了一身,但他还是死死守着枪,藏在巨石后面继续打。这时,他枪里只剩一颗子弹,情况糟透了。就在这时候,叛徒谭继生不知死活地喊话挑衅,说什么“弹尽粮绝,投降有好日子过”。王凤麟气得牙痒痒,真想一枪崩了这家伙。可就在这关键时刻,他眼角瞥到300米外山坡上,一个日军军官拿着望远镜指挥作战,腰上挂的军刀在太阳底下闪光。 那一刻,王凤麟脑子转得飞快。一颗子弹,两个目标,打叛徒能解恨,可打这个军官能乱敌军阵脚,给战友多争取点活路。他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把枪口转向了那个军官。硝烟里,他屏住气,瞄准军官胸口,开枪。枪声一响,军官倒下,敌军顿时炸了锅,指挥没人管了,士兵乱成一团。可日军也急了眼,机枪炮火全朝他招呼过来。 这场马鞍山保卫战,守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刘厥兰跳崖时挂在树枝上活了下来。王凤麟和27名战友,包括冯毅的家人,全都为国捐了躯。日伪军这边伤亡200多,其中有个被王凤麟一枪干掉的山田少将,是日军第32师团的参谋长。王凤麟这最后一枪,不光打死了个大官,还把日军的指挥体系搅得一团糟,狠狠挫了侵略者的气焰。 说起王凤麟这人,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他一个瘸了腿的战士,硬是带着一帮伤病员,跟日军死磕了两天,最后还用一颗子弹干了件大事。他完全可以选择打叛徒泄愤,可他没这么干,而是挑了个对战局最有利的目标。这种舍小我顾大局的精神,真不愧是个共产主义战士。马鞍山保卫战后来被传得跟“狼牙山五壮士”似的,成了抗战精神的一个标志。 战后,1945年7月7日,博山县政府在马鞍山半山腰修了个2.8米高的六棱纪念碑,上头有鲁山区专员徐化鲁写的“气壮山河”,还有县长毛梓材的《马鞍山抗日烈士赞》。到了1975年,建了个战斗英雄事迹陈列室;1982年,山东省文物局掏钱修了个保护亭;1985年,老将军廖容标、吴瑞林等人还给纪念碑题了“碧血千秋”“一代英豪”。李伯秋的《水调歌头》和吴瑞林的五言诗,也都写的是王凤麟他们的壮举。 现在,马鞍山保卫战遗址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不少人去那儿缅怀先烈,学他们的精神。王凤麟用命换来的不只是那一仗的胜利,更是给后人留下了硬气和信念。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国家有难时,个人恩怨得放一边,舍小家为大家,才能打赢硬仗。
1942年,神枪手王凤麟遭叛徒出卖,被日军围在山上,打到只剩一颗子弹时,他犹豫了
蕊蕊聊过去
2025-07-15 15:38: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