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地主王学文发现一20岁女兵躺在家门口,见四下无人,他一下将女兵扛到了炕上,谁料,女兵解开衣襟,王学文震惊:“怎么会这样……” 1937年的一个冬夜,大雪封山,寒风呼啸,一个年轻女兵带着刚出生的婴儿,倒在甘肃一个普通地主家门前。她气息微弱,却拼尽全力护着孩子。这不是电影剧情,而是真实发生在红军战士吴仲廉身上的故事。那一刻,地主王学文的选择,拉开了一段跨越战乱的感人篇章。孩子活下来了,母子却分离十几年。这背后藏着怎样的辛酸与希望? 那年冬天,甘肃的雪下得特别大,村子里静得只能听见风声。王学文是个普通的地主,家里不算大富大贵,但日子过得还算殷实。他推开家门,看到门口躺着个年轻女子,身上穿着破旧的军装,脸色白得吓人。更让他吃惊的是,这女子怀里还揣着个婴儿,冻得小脸发紫,哭声都快没了。王学文赶紧把她扛进屋,放到炕上,又叫来妻子拿热水和毯子。这时候,女子醒了,慢慢解开衣襟,露出了那个孩子。 这女子叫吴仲廉,是红军的一员。她虚弱地开口,说自己是革命队伍里的,孩子的爹已经牺牲了。她拜托王学文夫妇收留孩子,等她回来接。王学文两口子见她眼神里满是信任,也没多想,就答应下来。从那天起,这孩子就在王家落了户,取名叫王继曾,意思是继承他爹曾日三的遗志。吴仲廉留下孩子后,拖着虚弱的身体,又回到了战场上。 吴仲廉1908年出生在湖南宜章,192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大潮。1928年,她参加了湘南起义,1929年抄录过古田会议决议,1934年跟着红一方面军走完了长征。她和曾日三在1930年结了婚,朱德还给当过主婚人。1936年,她随西路军到了甘肃,在临泽县生下儿子王继曾。可没多久,1937年3月,西路军吃了败仗,曾日三在祁连山打游击时牺牲了。吴仲廉一下子成了寡妇,还得带着刚出生的孩子。 把孩子交给王学文,是吴仲廉最艰难的决定。她知道,自己要是带着孩子上战场,俩人都活不了。她叮嘱王学文给孩子取名王继曾,就是希望孩子能记住爹的牺牲。她走的时候,回头看了好几眼,可还是硬下心走了。王学文两口子没啥文化,但人实在,把这孩子当自家的养。村里人知道这事,都说王学文心善,换成别人,未必敢收留个红军的孩子。 新中国成立后,吴仲廉活了下来,还干出了名堂。她在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当过院长,工作上雷厉风行,可心里一直惦记着留在甘肃的儿子。1950年代初,她终于找到机会,把15岁的王继曾接了回来。那时候,孩子已经长成个黑壮的小伙子,改名叫吴长征,开始跟着她生活。吴仲廉知道,儿子这些年在农村过得苦,城里的一切对他来说都陌生。 吴长征刚来的时候,不太说话,挺拘谨。吴仲廉也不急,慢慢来。她早上给他煮碗热乎乎的粥,晚上点着灯陪他学文化。时间一长,吴长征开朗了不少,学习也跟上了。后来,他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找了份正经工作,为国家建设出力。吴仲廉看着儿子成才,心里那块石头才算落地。她还特意跑去甘肃谢了王学文一家,带了些东西过去。 吴仲廉是革命者,可也是个娘。她为了信仰,把孩子交给陌生人,自己扛着丧夫的痛继续战斗。王学文呢,就是个普通老百姓,却在乱世里伸了把手。这两个人,身份天差地别,可都用自己的方式,护住了那个小生命。 参加过长征,打过仗,丢了丈夫,还得把孩子送人。她后来当了官,可没忘了根。她接回儿子,不是为了啥光耀门楣,就是想让他过上好日子。这不光是个母亲的心,也是共产党人那股子为人民谋幸福的劲。
1937年,地主王学文发现一20岁女兵躺在家门口,见四下无人,他一下将女兵扛到了
蕊蕊聊过去
2025-07-15 15:37:5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