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其实早就想打了,只是双方对于战争的形势没有达成统一意见而已。你想想,为啥我们接连试飞两款六代机,海军的军舰也是一艘接一艘地下水?其实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2025年3月和4月,成飞的歼-36六代机进行了高频试飞,甚至实现了无伴飞且起落架收起的状态,这说明技术已经初步成熟。而沈飞的歼-50虽然低调,但采用了激进的无尾设计,在超音速性能上有独特优势。 同时,中国海军在2024年下水了15万吨舰艇,包括055型万吨大驱、076型两栖攻击舰等,垂发系统数量达到4576个,已经超过美国海军的一半。这种密集的军事投入,显然不是单纯的防御需求。 反观美国。他们的六代机F-47项目虽然启动,但面临成本过高、技术验证困难等问题,单机价格预计至少3亿美元,是F-35的3倍。 而且,美国海军的F/A-XX项目因为预算竞争被迫推迟。在亚太地区,美国重启二战时期的废弃机场,在菲律宾新增军事基地,还拉着29个国家搞“环太平洋-2024”演习,试图构建“分布式杀伤”和“敏捷战斗部署”体系。 但这些动作背后,其实是美国对自身军事优势衰退的焦虑。 可见,双方的军事对峙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就比如2025年5月,中美直升机在东海海域上的激烈对峙,两机距离一度仅剩10米。美军MH-60机组试图以“蛇形机动”摆脱锁定,却因旋翼气流扰动险些失控。 而解放军飞行员凭借对涡环状态的精准预判,将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这种对抗就是双方意志的直接碰撞。 为什么双方都想打,却又没打起来?关键在于对战争形式的分歧。美国希望通过代理人战争或局部冲突来消耗中国,比如在台海或南海制造摩擦。 他们的智库甚至搞出了台海冲突92%胜率的推演,假设能在72小时内部署150架战略轰炸机,发射2200枚隐身反舰导弹。 但这种推演忽视了中国的地理优势和工业能力。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链,导弹产能远超美国,一旦开战,能迅速将民用企业转型为军工生产。 而中国则更倾向于避免全面冲突,而是通过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来威慑对手。我们的东风导弹、隐身战机、无人机群已经构建起多层次防御网,美军航母若想介入台海,必须保持550公里以上的距离,这削弱了其作战效能。 而且,中国的六代机和海军建设,本质上是为了在可能的冲突中掌握主动权,避免被动挨打。 不过,双方的博弈远不止军事层面。2025年5月,中美经贸谈判达成“关税回调”协议,表面上是缓和信号,实则是交锋。 就比如,协议的90天缓冲期覆盖西太平洋台风季,恰好是军事活动高峰期。美国试图以军事施压换取经贸筹码,却被解放军在东海的强硬反制“打回原形”。这种“军经联动”,说明中美竞争已经进入全域对抗阶段。 此外,美国的战略焦虑还体现在国内。他们的军工产能不足,F-35因稀土断供陷入停产,而中国的六代机却密集亮相。 更讽刺的是,美国海军近年来频繁发生舰载机事故,2023年坠毁6架直升机、4架战斗机,暴露出装备老化和训练脱节的问题。 相比之下,中国飞行员的年飞行时长超过美军30%,模拟对抗强度对标实战,战场感知能力更是碾压美军。 因此,中美双方都清楚,全面战争的代价是毁灭性的。但在霸权更迭的历史规律面前,双方都不愿轻易放弃主导权。中国的军事发展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美国则试图通过军事威慑维持全球霸权。 这种结构性矛盾,注定了双方的博弈将长期存在。只是,战争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如何在竞争中寻求合作,避免误判和冲突,才是两国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于此事,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中美其实早就想打了,只是双方对于战争的形势没有达成统一意见而已。你想想,为啥我们
不吃饭的皮皮
2025-07-15 11:15:4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