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武术家杨秀山外出卖玉米,路上遇到一个病倒的僧人,心善的他,连忙把僧人扶回家救治。僧人醒来后,道:“作为报答,我教你习武吧!”
主要信源:(古城台儿庄网——十路少林拳宗师——杨秀山;《杨秀山传》)
1997年秋天的山东道上,杨秀山赶着驴车往家走,车上还留着玉米粒的甜腥味。
路过岔道口时,瞧见个灰扑扑的身影歪在草稞子里,走近一瞅是个出家人,嘴唇都干得裂开了血口子。
杨秀山把人扛上车厢往家送,自家老娘急慌慌烧热水擦身子,老爹连夜跑三里地请郎中。
等和尚醒转喝了三天米汤,撑着炕沿对杨秀山说:"该还你这救命的因果。"
杨秀山打小就迷拳脚功夫,家里揭不开锅那年才九岁,被爹娘送进地主家当小长工。
偏巧东家请了莱芜拳师罗庚欣教少爷们,杨秀天擦黑就趴在柴房窗口偷师。
罗师傅教完少爷收功回屋,这半大孩子便溜到牲口棚前比划。
整整三年寒暑,杨秀山愣是把扫把当长枪,使钉耙练钩镰,连喂马的槽子都叫他捶出拳印来。
少爷们自觉练成了本事,拽杨秀山比试那天,院里槐树下围满了人。
没承想杨秀山侧身避过冲拳,脚尖一勾撂倒仨少爷,惊得罗师傅手里的茶碗铛啷掉地上。
罗庚欣捏着杨秀山满是茧子的手说:"偷学三年胜过苦练十载,老天爷赏你这身筋骨啊!"
自此正了师徒名分,白日里杨秀山照样喂马劈柴,夜里跟着师父在打谷场练到三星偏西。
练成那天罗师傅拍他肩:"往后开砖碎石不在话下,记着功夫是护身的鞘,不是杀人的刀。"
过了七八年轮到杨秀山救那和尚。
养伤的三个月里,老和尚总倚着门框看他练功,有天忽然冒雪开口:"贫僧法号体峰,少林寺三十七代传人。"
这话惊得杨秀山鞋都忘了穿,赤脚跪在雪地里。
中原武林谁不知道体峰的名号?
十七岁得妙兴大师衣钵,是百年来唯一把福居祖师的八十一式拳经练全的。
体峰扶他起来就笑:"明早寅时,随我到后山松林。"
后边三年成了杨秀山脱胎换骨的日子。
每晨鸡未鸣,松林里就响起拳脚破风声。
体峰把少林正宗的拳法拆开揉碎,铁布衫要滚钉板,轻功得绑沙袋跳土崖。
第三年谷雨那天,师父把本泛黄的拳谱塞他怀里:"三十六路擒拿,七十二式长拳都在这了。赶明儿我接着云游去,你切记莫恃强凌弱。"
这嘱咐偏在十几年后惹出事端。
1922年开春,杨秀山在江苏沛县设了武馆,触动当地拳师的饭碗。
几个教头抬着"以武会友"的匾闯进来,领头的指着墙上的罗汉图讥讽:"野和尚教的把式也敢开山门?"
当有人往体峰法号上啐唾沫时,杨秀山前踏半步,右手似拍似拂掠过那人胸口。
只听砰的闷响,二百来斤的汉子倒飞出丈远,撞翻门板咳出满地血沫。
自此江湖上都知道,鲁南杨师傅的少林手沾着就伤,碰着就亡。
抗战烽火烧到枣庄那年,政府派专员三顾茅庐请杨秀山。
头回来的是穿呢子军装的参谋:"杨师傅若肯教国军将官习武,至少授上校衔。"
杨秀山蹲在门槛上卷烟丝:"功夫是庄稼汉防身的锄头,凭啥锁进衙门当摆件?"
转头在台儿庄边支起苇席棚,棚梁挂着"有教无类"的破木板。
穿草鞋的放牛娃,逃难来的挑夫,只消德行端正他都收。
有回收着个十五岁的小哑巴,杨秀山握着他手教发力,硬是靠拍掌跺脚传了套六合拳。
抗战时期《鲁南武备志》里记着:杨氏门徒逾万,授少林拳十路,通臂拳等九套,精熟三节棍、流星锤等器械十四种。
他教拳从不要钱,反给穷学徒赊口粮,自家灶台常年煨着红薯粥。
有富商抬着银元来学"一招毙敌"的绝技,反被杨秀山用扫帚赶出去:"教你少爷拳脚去欺负苦哈哈?"
等到老人作古,徒弟们在微山湖旁立碑。
青石板上刻"杨师授艺三十载,十路少林传四方",碑脚总搁着新摘的野山菊。
前些年沛县武校的老教头还念叨:如今广场上打少林长拳的,十个里头有七个的起手势,还是当年杨师傅校正的架子。
要问武术究竟有啥用?有老徒弟摸着腰间枪疤说:"四二年被鬼子刺刀挑破棉袄,亏得师父教的滚地鞭救下命。"
更别说多少庄稼汉靠着这身功夫,走镖护院养活了整村人。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